李小龙:生活的艺术家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你好吗?我们今天来讲一本非常酷的书——《生活的艺术家》,作者是功夫巨星李小龙。没错,这是李小龙的书。提起这个名字我们会想到什么呢?我有一段时间,一旦觉得自己有点压抑或者身体不灵活的时候,我就去看李小龙的这个视频片段,然后就跟着他怪叫,觉得这一下好释放。
我们所熟悉的李小龙是叶问的学生,他祖籍中国广东佛山,是截拳道的创始人,那个“嘿嘿哈哈,双截棍”,双截棍的美学创始者也是他。李小龙赤手空拳在好莱坞打出了一片天地,征服了全球各地的亿万影迷。也是他让“功夫”(kung fu)这个词写入了英文词典中,所以后来拍《功夫熊猫》,这个词不用翻译的。李小龙的头像、他的动作,还有标志性的黄色运动衣直到今天还是时尚元素中的一部分。
但非常遗憾的是,在1973年,李小龙英年早逝,他去世在情人的家中,年仅32岁。可是仅仅知道这些就等于李小龙这个人吗?远远不够。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觉得很颠覆,因为书里向我们展现出的李小龙非常不一样,他不仅仅是一位拥有高超技艺的功夫之王,实际上还是一位诗人、哲学家、心理学家或者是作家。
他曾经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习哲学,是苏格拉底、笛卡尔的追随者,他自己写诗,演员之路更是历经坎坷,一点也不顺利。我们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本书是在李小龙去世之后才出版的,那为什么说作者是李小龙?因为书中收录了大量李小龙的文章、日记和信件,也涉及很多对于功夫哲学的讨论,还有如何做人、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如何在平静中抵达深邃的哲学思考。
所以这本书有一个整理者,他名叫约翰·里特,这是一位专业的李小龙研究者,也是唯一被授权可以阅读、使用所有李小龙私人信件、武功草图和读书笔记的人。所以这本书是约翰·里特整理出来以后,以李小龙本人的名义出版的。
书里还披露了一个细节,大概是在李小龙逝世前六个月,他开始坐下来,着手写下他的人生经历和体会。标题是《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篇文章涵盖了李小龙对人生历程的洞察。灵感一来,他就随手写下笔记,有的可能是在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摄影棚里写的,另一些是在九龙塘的家中学习的时候写的,也有一些是在餐馆吃午饭或者喝东西的时候随手就记下来。
李小龙说,基本上来讲,作为武术家是我的选择,当演员则是我的职业。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一直希望能发现自我,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这应该就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翻开这本书的目录,你可能立即就会发现这本书的不同之处。
他不是在写拳脚,他写功夫之道、哲学和功夫、心理学和功夫,他会写到表演艺术、自我发现等等。总之,这里面的命题都很严肃。这本书的序言是谁写的呢?她叫琳达·李·卡德维尔,这就是李小龙的夫人。琳达说,在这里,李小龙剥掉了他内心灵魂的层层外衣,向世界展示他的真我。其实李小龙自己也说,在武术和电影中的形象,都是“简单而真实地反映自我”,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最高境界。所以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他的个人魅力;但从深一层来看,这种勇于把灵魂打开来给别人看的人其实非常地稀少。而且他总是会让我们像照镜子一样地看见自己的样子。
就让我们从头来梳理这本书。先回到1973年,在7月24号的晚上,香港九龙殡仪馆外开始有悼念者自发地聚集起来,他们等候在这里,因为第二天早上这里将举行李小龙的葬礼。到7月25号上午十点,葬礼开始的时候,前来悼念的人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多人。所有的人聚集在这儿,就是为了再看他们的偶像最后一眼。
四天前,李小龙去世,享年三十二岁。出现在葬礼上的不仅有众多民众,还有相当多的影视名人。每当有李小龙的名人朋友们出现,他们戴着墨镜、戴着帽子,依然被围观群众认出来,人群中就会立即响起一阵掌声和欢呼声。
在李小龙这短暂的一生中,究竟留下了什么呢?我们先从他的家世说起。李小龙父母的感情故事特别传奇。1904年,广东佛山的一个贫苦家庭迎来了第四个男孩儿,起名叫李海泉,这就是李小龙的父亲。
小海泉在十岁的时候,就穿着从三个哥哥那儿传下来的破烂衣服,去一个餐馆打工,要帮补家用。海泉非常聪明,他会用粤语唱小曲来招揽食客,说朋友们、乡亲们,来,来,来,尝尝我们的清炖牛胸、菠菜豆腐、荷叶蒸田鸡、皮蛋粥等等。这个孩子是很讨人喜欢的,他特别能吃苦,还会察言观色。
有一天,有一位粤剧名角儿听到了这个小男孩的叫卖,觉得他的声音天赋很好,就问海泉,你想不想来当我的徒弟?从此,小海泉转变了自己的身份,成了一个学戏的人。他开始了辛苦的训练,后来成了佛山一位资深的戏剧演员,主要演丑角。
在1928年,李海泉所在的剧团决定南下,去一百公里以外的香港发展。这个决定很成功,剧团的名气在香港不断地增大,当时香港的首富是谁呢?叫作何东爵士。何东爵士就邀请这个戏班子到家中去进行一场私人表演,也就是在何东爵士富丽堂皇的大宅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