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爱也有人恨的陌生女人
我一头栽进了我的命运之中,就像跌入了万丈深渊。
1922年,茨威格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写下这句话,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奇特的爱情故事,以至于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觉得不可置信,天哪,怎么会有这样的事。
一个女人一生都属于一个男人,可是从未表白。她为他抛弃家庭,生了孩子,男人却对此一无所知,甚至不认识她。当女人自杀后,男人才收到了她的一封来信,知道了曾经发生的一切。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本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故事的开头是一个经典的悬念,很吸引人。作家R在四十一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没有地址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个将死的女人,讲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这位作家,对此一无所知。
小说的开头就写:
那天清晨,著名的小说家R在山里度过了三天悠闲舒适的假期之后,回到了维也纳。他在车站买了一份报纸,瞥了一眼上面的日期,忽然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四十一岁了。”发现这一点时,他既没有感到快乐,也没有感到悲伤。
接下来他在自己的寓所发现了一堆的信件,其中有一封信大概有二十多页,没有寄信人的地址,也没有署名,真奇怪。
他把那封信拿在手里,最上面的一句话是:“你。从未认识过我的你。”他十分惊讶地停住了。
这里的你究竟指的是谁呢?作家开始往下看,女人在信里讲述了一件事。
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为了挽救这条幼小柔弱的生命,我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
但是女人并没有留住自己的孩子,而随着孩子的死亡,一切好像都到了终结的时刻,所以她下定决心写了这封信。
这部小说是茨威格最著名的代表作,之前我们曾经讲过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好多人会说原来这两部书是同一个人写的,风格怎么那么不一样。
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创了一种观念,开创了一种爱情的模式,甚至一直被无数人讨论。这部小说曾经被拍过电影,其中有一个版本的女主角是徐静蕾演的,男主角是姜文,反响很热烈。
到底是什么打动了大家呢?这部小说传递了这样一种爱情观念,叫作“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我看到很多人其实是非常反对这个观点的,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叫押沙龙,他就写了一篇文章,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我极其厌恶,根本不能理解。
那我推荐给大家的这本书,《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这个版本,前面有一篇序是孟京辉导演写的,孟京辉导演也把这个小说搬上了舞台,变成话剧,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孟京辉导演有一个观点,说我很尊重那个陌生女人,为什么呢?因为她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他说有了信念一个人才完整,强大的信念和意志,有可能会把人导向悲剧性的结尾。比如说尼采发疯了,茨威格后来是自杀的,但是悲剧本身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存在。
而且孟京辉导演讲到,就这部书给他直接的一个启发,就是当他在改编话剧的时候,他脑子里不断地浮现那个陌生女人的形象,与此同时,关联到的是什么呢?就是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他们那时候的文学。
比如说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那么这些作品有一个共通之处是什么呢?就是对命运的嘲讽、自省,包括无力感。
可是这样的状态并没有让一个人随着命运随遇而安,随波逐流,而是一头栽到了命运的深渊里,这种勇气就和陌生女人一样,让人觉得不忍心、惨痛,但是又不得不往下看,因为她是有勇气的。
所以孟京辉导演说,我看到很多和陌生女人相通的东西,你可以说她的情绪是极端的,态度是偏执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她的行为,看到一种可以被称之为信念或者意志的东西。
这句话讲得很好,说情绪可以酝酿,态度可以伪装,但一个人有信念是制造不出来的。
我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的其实是很多形象,他们可能是在文学中极大地激励我们,比如说《老人与海》里面那个老人。所以这样的故事直到现在依然被人们所喜爱,就是因为在陌生女人的身上,在《老人与海》那个老人的身上,我们投射了自己,这是一种非常奢侈的美感。如果今天的你还能拥有感受到这种美的能力,那也是幸福的。
那我曾经做过一档节目,叫《这个时代的审美》,那采访马未都先生,他就讲,他说人类的审美有四个层次。
第一个叫什么呢?艳俗,一看就知道,大花被面,然后非常喜庆的那些元素。
第二个审美就叫作含蓄,比如说我们文化中的唐诗宋词,它就是含蓄之美。
接下来呢?矫情,想说说毕加索那个画对吧,英国女王都分不清楚,她那个脸到底朝哪边的,究竟画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