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吗?我是李蕾。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书是现代女作家丁玲的经典之作《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作《三八节有感》,其中有一段写道:“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地被提出呢?而离婚的口实一定是女同志的落后。我是最以为一个女人自己不进步,而还要拖住她的丈夫为可耻的。可是让我们看一看,她们是如何落后的。
她们在没有结婚前,都抱着有凌云的志向和刻苦的斗争生活。她们在生理的要求和“彼此帮助”的蜜语之下,结婚了。于是她们被迫着,做了操劳的回到家庭的娜拉。她们也唯恐有“落后”的危险,所以她们四方奔走,厚颜地要求托儿所收留她们的孩子,要求刮子宫,宁肯受一切处分,而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悄悄地去吃着堕胎的药。
而她们听着这样的回答:带孩子不是工作吗?你们只贪图舒服,好高骛远。你们到底做过一些什么了不起的政治工作?既然这样怕生孩子,生了又不肯负责任,谁叫你们结婚的呢?于是她们不能免除落后的命运,而离婚大约多半都是由男子提出的。假如是女人提出,那一定有更不道德的事,那完全该女人受诅咒。
生为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就要有认定牺牲一切蔷薇色的温柔的梦幻。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在月光下弹琴,花前吟诗。
这是丁玲这篇文章中的一段。我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大吃一惊,丁玲简直不像是距离我们将近一百年的女子,她就像是我身边现在的一个同学或者是朋友,像是现在到底要不要结婚,为什么不生娃,这些探讨话题中的主人公。
我回过头再去读丁玲的作品,发现好像有两个丁玲:一个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那个丁玲,她出现在语文课本上;而另一个是《莎菲女士的日记》里的丁玲,她前卫而耀眼,到今天也并不广为人知。
我们今天就来讲讲《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是别人没有能够写出,而新文学史上也无可替代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日记体的小说,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中国。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大革命”失败后,整个国家的青年一时找不到出路,产生了普遍的苦闷与彷徨。特别是那些从封建旧家庭冲出来的新女性,她们渴望真正的爱情和新生的道路,但是在冷峻的现实面前,往往陷入幻灭与孤独。就是一群找不着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办,有点丧,有点郁闷的人,和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状态有点相似。
小说的主人公莎菲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女性形象。当然她身上是有着悲剧的一面。她出身于封建家庭,但是勇敢地冲破了家庭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真正的爱情。
莎菲遇到了一个性格温柔的男孩,我们叫他苇弟。但因为这个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莎菲就拒绝了苇弟的爱慕。随后莎菲被外貌出众的大学生凌吉士所吸引。尽管在理智上,莎菲非常鄙视凌吉士,但是仍然被他的美色所诱惑。最后莎菲为了征服凌吉士,用尽心思,但在关键时刻又恢复了理智,为自己的堕落感到自责和痛苦。
经历了这么一系列的情感与理智的考验之后,莎菲决定悄然出走,远避人世,来摆脱凌吉士的纠缠。
有没有觉得这好前卫?里面既有备胎,还有男色。这怎么会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呢?没错。同时期,可以跟《莎菲女士的日记》相提并论的,还有曹禺的《雷雨》,张爱玲的《金锁记》。这些作品大家有没有发现,都聚焦于女性的觉醒、挣扎和追求,以及女性在新社会、旧社会、新思潮、旧规矩之间的种种冲突和抉择。今天的我们依然要面临种种的困境。我们该怎么来读懂莎菲呢?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三角恋故事。在一段关系的相处中,至关重要的莫过于通过种种的经历和不一样的人,发生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就是认识自己。这不仅仅意味着我们要勇于面对自己,理解最真实的情感、欲望和恐惧,还需要我们在与伴侣的互动中,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行为。坦诚地沟通,尊重对方,同时坚守自己的底线。甚至每一次的犯错,都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也是对外部关系的梳理和升华。
我们从头讲起。《莎菲女士的日记》从12月24号开始记录,总共由三十四则日记构成。在开篇日记内容的第一句就是,今天又刮风,天还没亮就被风刮醒了。我知道,这是怎样都不能够再睡得着的了。我也知道不起来便会头昏,睡在被窝里是太爱想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上去。医生说顶好能多睡、多吃,莫看书、莫想事,偏这就不能。一晚总得到两三点才能睡着,天不亮又醒了。
从这个开头,我们就能得到很多信息。莎菲显然有点像“林妹妹”,高敏感,身子骨弱。知道要养着自己,应该多吃,少看书,少想事。可是偏偏做不到。有点内耗,一到晚上就翻腾得厉害,非得熬到两三点钟才能够眯上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