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开始要做《李蕾讲经典》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和樊登老师做了一个对谈,他就问我,你一定会讲的是什么书呢?我的答案是《红与黑》。
为什么?对我来讲,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意向,它成为我一个念念不忘。这个意向是怎么来的,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央视曾经有一档节目叫《半边天》,主持人是张越。张越在采访很多女性朋友的时候,就讲有个女孩子给她写了一封信,这个女孩是河北人,在广东打工,她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想要赚到更多的钱。
等她到了二十七岁,在自己的父母和家乡的父老乡亲眼里面,那这就已经是一个老姑娘了,你再不回来结婚,家里人就不答应了,焦虑地要命。所以她就被催婚,返回了河北,回到她出生的那个村庄,她嫁了人。所有的嫁妆都是她靠自己打工的钱给自己置办的,那场婚礼在村里非常地体面和风光,所以她很有骄傲感。
在很多的陪嫁里面,有一样东西非常特别,那是一个台灯。张越问她说:“你为什么要一个台灯?”这个女孩子说:“我回到村庄里以后,我知道就再也出不去了。将来我就会像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一样,过着这样的日子。可是如果我有这个台灯,我把它打开,一个人在灯光下坐着,我就觉得还有一个小世界,我不是被完全地固定在身边这块土地上的。”
女孩子出嫁那天,她穿了一件红黑条纹的毛衣,张越问说:“你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穿一件大红色的绸缎的衣服呢?”女孩说:“我知道有一个很著名的小说叫作《红与黑》,我没有看过,我觉得那就是我永远够不着的外面的世界。所以在我结婚这一天,我选了这件衣服,这就是我的‘红与黑’。”
这个故事让我特别地难忘,我每次想起来都会觉得,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幸运,都有选择的机会,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就能改变命运。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拼尽了全力,就是过上了一个普通的生活。但是人总要有那么点不一样,这个女孩子她的不一样,就是诗和远方,就是她的“红与黑”。
在小说《红与黑》里,它的主人公于连,一个俊俏的男孩子,他也是一个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人,竭尽全力,想要实现跨越,逆袭。可是逆袭之后,他再也回不到普通的生活中了,他甚至无法接受自己过上一个小人物的生活,打回原形,所以他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那就是这一点,我觉得于连和《平凡的世界》里面的孙少安、孙少平有很多的共鸣,但不同的是什么呢?在《平凡的世界》里,一个人无论如何折腾,最后接受了作为普通人,安安静静活下去的命运。那于连呢?他折腾,他成精,他胡闹,当他发现我依然要打回原形的时候,他宁愿付出生命,这是他们的不一样的地方。
一个真实的事件给了司汤达创作《红与黑》的灵感
在讲《红与黑》这个小说之前,我得说说它的背景,这本书其实是有新闻事实的。
司汤达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首先是看报。因为司汤达是一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就很关注社会新闻,在看报纸的时候他就发现,1827年,这时法国的《司法公报》刊登了一个凶杀案。
新闻事件中的男主人公叫贝尔德,是一个乡下人。这个年轻人聪明,身体有点柔弱,他跟本地的神父学习知识,然后就经过这个神父的介绍,他成为一个米修先生家的家庭教师。那后来,这个贝尔德就和比他大11岁的米修夫人相恋了。
这件事情败露了之后,他们就被米修先生扫地出门。贝尔德就去了另外一个人家任职,可是当他获得了这家小姐的芳心,准备结婚的时候,米修夫人写来了一封信,揭发了贝尔德,导致他被解雇。
从此以后,他的求职屡屡受挫,他想要重新回到教会也被拒绝,所以贝尔德就对米修夫人,他曾经的情人心生恨意。在1927年一个星期天,他就潜入教堂里,先向米修夫人开了一枪,然后向自己连开两枪,两个人都重伤倒地,最后贝尔德被判处了死刑。
这个真实的事件,就是司汤达创作《红与黑》的灵感。所以在1830年,《红与黑》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根据真实的刑事案件来改编的小说,可是它摆在书店里几乎没有人买,为什么呢?因为小说写得过于犀利和直白,小说中的观点、主人翁的命运根本不能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
你说这是个重大的打击吗?司汤达不慌不忙地预言:“我的作品,将在五十年后被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