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时间轴:
02:04 《局外人》究竟讲了怎样的局外之人
05:40 加缪的创作重点与背景
11:19 俗世标准与默尔索的不同观念
22:31 默尔索人生命运的转折
43:12 局外人就是不向荒谬世界妥协
你好吗?我是李蕾。我们今天要讲的书是《局外人》,他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
什么叫作“局外人”?这三个字其实常常听见,用来概括我们身边那些很无力的人。在字典里,“局外人”是指那些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的人,他跟谁都不是一伙的。但在这本书里,加缪塑造了一个名叫默尔索的男人,他代表着社会中一群格格不入的人,所以总是被大家拒之门外,不被理解。
我忽然想起有一部电影叫作《大赢家》,这是大鹏和柳岩主演的一部喜剧,但其实非常严肃。他就是在讲一个银行要开展一场抢劫演习,但所有人都认为走个过场就行了,没想到其中的一个银行职员,他叫严谨,这个人过于认真,他扮演劫匪就要一遍一遍地来,要保证每一个细节都基本上情景还原,所以导致本来30分钟就能结束的演习搞到半夜才结束。
大鹏就扮演这个严谨,他有一句台词说:“也许你们都会很好奇,我是怎么成为一个穷凶极恶的劫匪的,其实我经历的事儿很多人都在经历着,被家人冷落,被领导误会,被同事排挤……无论自己怎么努力,生活都不会有起色。”
这段话我当时在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很扎心。一个人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地坠入深渊的。那个局外人不是没有努力,可是无论怎么努力,他就像北岛老师的一首诗里的那句,说:“我和这个世界不熟。”
他好像总是没有办法融入社会,那么成为一个局外人会遭遇什么?为什么一个人会一步一步走到这样的命运里来?我们来看看默尔索的故事。
《局外人》的开头很牛,这是主人公默尔索自己的讲述,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不知道。”这个开头非常冷漠,很理智,这么重大的一件事儿,但似乎与我无关。那与默尔索无关,我们这些外人又跟这件事儿有什么关系呢?
主人公默尔索接到死亡通知单的时候,他就看着这一行字:“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他的表情是格外平静,然后他请了两天的假,来到母亲生前所居住的养老院,糊里糊涂地看着别人安葬了母亲,他的感受只有奔波起来太疲倦了。
他没有询问母亲的死因,去世的时候妈妈是不是痛苦。他也没有哭泣,他甚至拒绝瞻仰母亲的遗容,脸上没有流露出半点的哀伤。这是默尔索。
那默尔索的对面是什么呢?是那些周围的人,母亲的朋友纷纷前来守灵,他们神情沮丧,满面愁容,或者抽抽搭搭地哭泣;或者看看棺材,看看手杖;或者随便东张西望。但是释放掉悲伤以后,只剩无所事事的沉默。
那我们会觉得,对,这才是熟悉的情景,就应该这样。可是,默尔索看着这理所应当的一切,只是觉得疲倦。他内心的感受是,此时的氛围欲盖弥彰,大家仿佛聚集过来,履行某种道德任务,结束后就四散而去,谁又会记得今天这个场面呢?所以默尔索只是冷静地旁观这一群人,他不理解,别人为什么要假装悲伤。
在加缪之前,没有人写过默尔索们。毫无疑问,默尔索这个人物要算是文学史上一个十分独特,甚至非常新颖的人物。妈妈死了,他表现得好像很淡然,不在乎,他的独特和新颖就集中体现在他无所谓的生活态度上。
在这一点上,默尔索不同于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小生类主人公,比如说哈姆雷特、《红与黑》里的于连,这些人都有共同点,或者热气腾腾,或者杀气腾腾,不论是在情场上、名利场上、战场上或者恩怨场上,他们都纠结、投入、执着,然后你会共情。但默尔索不是这样的,你很难跟他共情,因为他的表现跟别人都不一样,甚至恰巧相反,他对一切都无所谓。
在事业上,这个人没有雄心壮志,老板要调他到巴黎去担任一个好的职务,他认为去不去都可以;那么在人际关系上,他也没有什么世故的考虑和斟酌;在做抉择的时候,默尔索的口头语是“对我都一样”,“我怎么都行”。
那默尔索的结局也很荒谬,那个没有在葬礼上痛哭的儿子,最后糊里糊涂地杀了一个人,然后就被认定为人民公敌,判处了死刑。加缪到底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我先要说一下加缪实在是太帅了,我第一次读加缪的作品,在书的扉页上看到他的照片,立即就觉得,天哪,这个穿风衣的男人简直像一个明星!他完全可以去跨界,走各种各样的时装秀。
加缪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人,他在44岁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局外人》的完成时间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写于1940年的5月。这个时候的加缪刚刚过完26岁的生日不久,他还不到27岁。这部小说只有五六万字,非常短,但是一经出版就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