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吗?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作家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这是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在《繁花》电视剧热播的时候,我又把《长恨歌》的小说找了出来重读了一遍,深深地遗憾。在我看来,这是一部被低估的小说,包括王安忆的成就也被低估了。
在2005年,导演关锦鹏拍摄《长恨歌》,郑秀文扮演女主角王琦瑶。当时的演员阵容非常豪华,有梁家辉、胡军、吴彦祖。这放在任何时候都是黄金制作,可惜并没有能够取得意想中的成就。在影片上映后,口碑、票房双双“滑铁卢”。拍摄期间,郑秀文还患上了抑郁症,因此息影了三年。
《长恨歌》的故事背景就是发生在上海,这是一座典型的现代城市。我们之前曾经讲过白居易的《长恨歌》,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那么比天地沧桑更长久的是什么呢?就是长恨。这个恨不是埋怨,不是愤怒,而是深深的遗憾。所以王安忆的《长恨歌》也是在写一个深深的、跟遗憾有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琦瑶,是一个上海女孩,她就出生在上海的弄堂里。在上海的弄堂里,每个门洞,都有王琦瑶在读书,在绣花,在同小姐妹窃窃私语,在和父母怄气掉泪。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个情态的名字就叫王琦瑶。这段话就是在表明王琦瑶不是一个人,她是城市生活的缩影,是那样一群女孩子的生命。
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个觥筹交错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追求时尚、娱乐和情调。十七岁的王琦瑶就是大城市里的一个典型女孩。
在小说完成后,作者王安忆曾经接受《文汇报》的采访。那是1995年,她谈起我为什么要写《长恨歌》,说许多年前,我在一张小报上看到一个故事,刊登了一个当年上海的真实的事件:一个“上海小姐”被一个年轻人杀掉了。年轻人为什么要杀那个女孩子呢?王安忆说,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读到这个新闻的时候,那种惨淡的感觉却记忆犹新。这个作家就想,有一天我总会写它的。所以就有了后来的《长恨歌》。
我们都会发现这不是一个完满的故事,“花钿委地无人收”,这是白居易诗中的遗憾,也隐隐约约透露着不安。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从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直写到八十年代,它讲述了“上海小姐”王琦瑶从十六岁到年老去世的整个人生历程。
这部小说分为三个篇章,每一个篇章有四章,每章二至六节,每一节都安上了一个小标题。这是王安忆特别厉害的一个处理方法。她在开篇用了将近两万字来铺垫环境,写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就是一个缓缓拉开的长镜头。里面没有任何情节和人物,所以对于读者是非常有考验的。
那她要写什么呢?比如说“闺阁”这个小标题下面,王安忆写,闺阁就是上海弄堂的天真,一夜之间,从嫩到熟,生生灭灭,永远不息,一代换一代。闺阁还是上海弄堂的幻觉,云开日出便灰飞烟散,却也是一幕接一幕,永无止境。
写鸽子,开头说,这城市里最深藏不露的罪与罚,祸与福,都瞒不过鸽子的眼睛。屋顶上放飞的鸽子,其实放飞的是闺阁的心。就是这样一小节一小节的,你就看得到整个上海的正面和侧面,它有特别多的细节是不会在正史里面记录的。把环境说尽,才会引出人物,王琦瑶是一类人,是典型的上海弄堂里的女儿。
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拎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隔壁留声机哼唱《四季歌》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的,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去拍小照片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每间偏厢房或者亭子间里,几乎都坐着一个王琦瑶。
王琦瑶:从弄堂女孩到沪上淑媛
王琦瑶什么模样呢?她是好看的,而且是那种城市里的好看,少女时期她就评上了上海的“三小姐”。这是怎么发生的呢?在王琦瑶念中学的时候,就被同学吴佩珍拉到片场去玩。在片场,王琦瑶第一次看到了拍电影的场景,远远看到聚光灯下有个穿睡袍的女人,头发乱蓬蓬的,看不清长相,在一张大床上,躺了好几种姿势,最后死去了,也不知道是自杀还是他杀。
王琦瑶不觉得可怕,看着这个拍电影的场景,反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熟悉。四十年后,她活成了那个穿睡袍的女人。这个开头就是关于“上海小姐”王琦瑶的预言,可是现在她怎么看得懂呢?她只有十六岁。
在片场,王琦瑶因为长得好看,说这个小姑娘好灵,就被导演相中,说她有几分阮玲玉的神色,就让她去试一试镜,看看能不能也做演员。王琦瑶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旧式婚礼中的新娘。导演就教她应该怎么演,可是她紧张得颤抖,脸仿佛都麻木了。
然后导演发现自己错了,王琦瑶的美不是那种文艺性的美,她的美是有些家常的,是在客堂间里供自己人欣赏的,是过日子的情调。她不是兴风作浪的美,是拘泥不开的美。她的美里缺少点诗意,却是忠诚老实的。她的美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是走在马路上有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