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十讲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10分钟
以下为《苏轼十讲》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大家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张志浩。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叫《苏轼十讲》。这是一本书名很低调的书。苏轼这么一位大文豪,不管是在历史领域,还是在文学领域,都是绝对绕不开的人物,十讲能讲完吗?其实别看书名低调,它里面囊括的内容真的特别丰富。
虽然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比较新,但书里的内容已经在大学课堂上传授十几年了,经受了十几年教学的检验,学生们非常爱听,专家教授也极其认可。书中的内容是经过不断打磨,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智慧结晶。
同时,这十讲的内容,不仅仅囊括了十个专题,它也是一部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苏轼通史”。从第一讲到最后一讲,我们可以在一本书当中展开苏轼的一生,让我们了解、走近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本书和苏轼这个人。
其实今天我们很多人对于苏轼的理解,很多时候都停留在一些——不能叫刻板印象,但起码也是简单印象。
第一,苏轼很有文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文章写得很漂亮,《赤壁赋》是千古名篇,文采非常出色。但这也是一个双刃剑,我们在肯定他的文学的造诣的同时,可能就忽略了一点,苏轼的政治生涯其实也很长。苏轼一直被贬谪,他的人生也如鸿雁一般起伏。
其实苏轼不是一直被贬。随着北宋政坛的变化,他还有几次回到政坛中心,或者在地方上任重要职位的时机。当时还正好赶上了北宋处于重要的变革时代,苏轼对于变革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可能经常认为中国古代文人都是学者型文人,甚至有人说是艺术家型的文人,总是不自觉地忽略或者看轻他们的政治性。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有时候觉得,政治就是需要更多经济、司法,甚至是军事的才能。写文章,像吟咏庐山、吟咏赤壁,会不会有些不务正业、耽误正事的感觉?这是我们经常会对苏轼、对中国文人产生的简单理解,也形成了误解的温床。
第二,我们经常会夸苏轼为人豁达。
中国古代有一个现象,凡是重要的士大夫,或者重要的大臣,一旦受到贬谪,那就是他的不幸,是文坛的大幸。在贬谪的路途中,在被贬谪的当地,都会有很多大文豪创作千古名篇,为当地旅游和今天中学生的背诵提供素材。但是苏轼跟他们不太一样,他在贬谪的时候,虽然也是创作不断,但是好像没有凄楚哀怨的感觉,处处体现出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我们了解苏轼人生豁达态度的时候,会有一种错觉,好像苏轼这个人就是心比较大,想得开。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真遇到事的时候,哪儿有那么多人能够真正想得开?我们虽然不断地夸苏轼豁达、乐观,可是让我们自己做又做不到,这就让苏轼成了一个标签式的人物。他被大家理解为一个豁达的人,但是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豁达。难道苏轼只是心比较大?难道苏轼只是性格的原因?他是因为星座跟我们不一样吗?确实,苏轼晚年还吐槽过这个事,说自己摩羯座,命不好(《东坡志林·命分》:“退之诗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得磨蝎为身宫。而仆乃以磨蝎为命宫,平生多得谤誉,殆同病也。”)
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大部分人对苏轼的理解就停留在,谁都能说出几个苏轼的人生标签,但那些标签却成了我们理解他的障碍。今天,我们就在《苏轼十讲》这本书当中去体会一下,苏轼是一个何其复杂的人物,究竟是什么让苏轼变成我们印象当中那个豁达、快乐、被人羡慕的苏轼?
第一讲 雪泥鸿爪
首先,作者给第一讲起了一个名字叫《雪泥鸿爪》,这是一个很有文学性的名字。大家可能会根据这个名字联想到苏轼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他当年刚刚走入政坛,上任凤翔的时候写的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的一生中,他的很多诗句里都出现过“鸿”这种鸟。在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每一种鸟都是有讲究的。鸿是一种候鸟,代表着大雁南飞、北归的意象,像生命的摆渡。但是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在苏轼人生弥留之际,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也就是苏轼在世的最后一年,他从贬谪之地海南岛获释北归。五月一日,苏轼舟至今天江苏南京(当时叫金陵),他遇到了一位僧人好朋友,于是写了一首诗:“春来何处不归鸿,非复羸牛踏旧踪。但愿老师真似月,谁家瓮里不相逢。”这既是咏归鸿,也是咏明月。从他步入官场写“雪泥鸿爪”,到他人生弥留之际又一次看到了归鸿。
《苏轼十讲》第一讲上来为什么要用“雪泥鸿爪”做名字?因为它是整本书的总论。作者试图告诉我们,苏轼一生的态度就像归鸿一样。虽然天地之间,一只大雁是非常渺小的,它留下的那些爪印可能在雪融之后就再也找不到了,可是这个痕迹还是会留存在我们的心中。苏轼是把一生过成了诗的人。
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来说一下,苏轼为什么会拿归鸿跟自己相比呢?这个和鸿的两个特点有关。
第一,当然就是刚才我们讲的,鸿是一种候鸟,它有季节性、有规律性。我们在读《苏轼十讲》的时候,要去了解苏轼一生的轨迹。我特别建议大家在读书的时候自己先列一个表,或者看看我们屏幕上展示出来的苏轼的一生。苏轼这一生的轨迹就很像归鸿季节性的迁徙。
首先,苏轼是少年成名,之后在京中做官,后来被贬谪离开京城,再次起复又回到京中,然后再逢政治突变,再次被贬谪出去。虽然苏轼在人生暮年,也就是宋徽宗年间,好像又有可以从南边回来的机会,可是他的一生也走到了末年,他也不那么着急了。人到暮年的苏轼,再次回忆自己一生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鸿雁,起起落落,但是这个起落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鸿雁也是这样,鸿雁南渡北归,是自己选择的吗?不是,是大自然促使着它这样做。
第二,鸿雁是不孤单的,它有雁阵,跟着大潮流飞来飞去。苏轼被贬也不光是他一个人,还有他的同僚、学生,甚至有很多被打成与他一党的人也不断被贬。可是他又是孤独的,每个人的命运只能自己承担。每到一个地方,他刚刚觉得要安定下来的时候,又让他搬家,又让他离开,他也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
可是为什么说苏轼又像鸿雁呢?刚才我们提到,苏轼虽然孤独,虽然也有一些朋友,可是他认为,鸿雁最重要的是做鸿雁本身,要留下自己的影子。这里就要讲到苏轼当时学习的一些佛道思想。佛道思想中,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看破和空寂。举个例子,苏轼有一个好朋友是当时北宋很有名的禅师,叫义怀。他有这么一句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在禅师的眼中,雁和影都是空寂的。雁飞过,没想在水中留下任何的影子,水也无心留下雁的踪迹。
但是苏轼不这么认为,苏轼认为要找到那个踪迹,要寻觅那个踪迹。偶然留下的痕迹,也是我鸿雁的一部分,要让这个世界知道自己曾经来过。所以,苏轼不是彻底看破了一切,就归于虚无了。不是!苏轼是要把人生过成诗歌,把诗歌和人生结合起来。所以第一讲就定了一个调子:苏轼是一个活在人间的人。即便他起起伏伏,即便他曾经也去探寻佛道,但是他一直活得非常用力。
在第一讲雪泥鸿爪里,作者还跟大家谈到了苏轼的人生起点,讲到了苏轼是怎么考上进士、怎么步入官场的。
苏轼一开始确实起点很高,所以有些人说苏轼“高开低走”也是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