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
当大脑陷入孤独

当大脑陷入孤独

主讲人:魏知超
4.8
2025.05.08上新

荐语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你是否会感到内心孤独,即便身处人群之中,也觉得无人理解?要知道,孤独并非简单的独处,而是一种缺乏有意义社会关系的主观感受,单身的人未必孤独,社交高手也可能倍感寂寞。孤独其实是进化赋予我们的“社交警报”,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社交质量。 当孤独感来袭,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入手,走出孤独、拥抱孤独,甚至让孤独为我所用。本期解读提供了治愈孤独的心理学实用方法,让你学会与孤独共处,建立真正滋养心灵的人际联结。

你将获得

独处≠孤独,理解孤独的真正意涵
孤独等级测试,揭示你的社交需求
八大科学方法,助你治愈社恐孤独

主讲人

魏知超
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学者

精彩选段

孤独是每个人内心的主观感受,别用自己的尺子丈量他人。
..........
治愈孤独,萍水相逢的互动,有时比熟人的鼓励更有效。
..........
孤独是审视社交质量的机会,让你看清哪些关系是滋养,哪些是消耗。
..........
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5个环节共耗时320个小时精心打磨
王甸宇
策划、责编
王增夏
初审
邢艺璇
复审
徐如梦
审读
欧明超
设计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思维导图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当大脑陷入孤独》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魏知超。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当大脑陷入孤独》。这本书基于最新的心理学研究,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应对孤独这件事的启发性洞见。

听到这个书名,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之前解读的书《当大脑坠入爱河》,觉得这两本书好像是一对。没错,不光书名是一对,它们的作者也是一对。那本书的作者斯蒂芬妮·卡乔波是“爱情博士”,今天这本书的作者约翰·卡乔波是“孤独博士”,他正是斯蒂芬妮的丈夫。

约翰·卡乔波是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创立了芝加哥大学认知和社会神经科学中心,学术生涯获奖无数,是研究孤独感这种心理的权威学者。想要理解孤独,卡乔波可能就是我们最好的领路人了。很可惜的是就在前几年,约翰·卡乔波教授因为癌症去世了。

我们在上一本书中介绍了斯蒂芬妮·卡乔波对爱情的研究,今天我们来介绍约翰·卡乔波对于孤独的研究。我打算分成三个部分来跟大家介绍。

首先我想对“孤独”这个概念做一个简要的辨析。其次我想简要地归纳一下孤独的负面影响。最后是今天的重点,我们要探讨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孤独。这部分我打算从两个角度来切入,分别是“走出孤独”和“拥抱孤独”。

想要应对孤独,大多数时候是要用一些方法,让自己从孤独的状态里走出来,战胜孤独。但也有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学会拥抱孤独,与孤独的状态共处,甚至让孤独为我所用。

关于如何走出孤独和拥抱孤独,我帮大家从书里提炼出了一共八点启示,我们一会儿会详细展开。

下面我们就从到底什么是孤独开始讲起。

一、什么是孤独

心理学里说的“孤独”,准确来说应该是孤独感。孤独感是内心的主观的感受

在我们平时的日常语言里,经常会把”孤独“跟”独处“混在一起。比如看到一个人老爱一个人待着,独来独往,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活得很孤独”。但那其实是独处,只是一个客观的物理状态而已。

“独处”就一定意味着那个人内心感到“孤独”吗?当然不是。

一个单身的人未必一定会感觉到孤独,可能只要偶尔跟朋友来一次深谈,他就心满意足了;反过来,一个结了婚的人也可能在伴侣子女的环绕中倍感孤独。一个独自躲在深山老林里修行的隐士,未必会感觉孤独;而有些人天天参加聚会,看起来社交生活丰富多彩,但内心深处却觉得自己形单影只。这些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那人到底在什么时候会觉得孤独呢?书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人类需要有意义的社会关系,缺乏这种关系会让人感到痛苦。这正是人类这个物种被定义的特征。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感觉到缺乏有意义的社会关系。

这里的“有意义的社会关系”指的是支持性的社会关系。比如说,有没有人给你情感方面的支持,能在你痛苦的时候给你抚慰,在快乐的时候分享你的喜悦。

再比如说,有没有人给你足够的价值认同,让你感觉自己很重要,感觉自己被理解。

再比如有没有人给你实际的帮助,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知道有人一定会伸出援手,你有没有这样的安全感。这些都是支持性的社会关系。

而决定孤独感的,就是你主观上是不是认为自己得到了足够的社会支持。如果感觉不够,就会觉得孤独。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虽然看起来不缺乏陪伴,却依然感觉到很孤独。因为他们的社会关系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真正的情感连接、相互支持和价值认同。你的伴侣和孩子可能只是依靠你,却不认可你的价值;你聚会上的朋友可能只是一些酒肉朋友,你并不会觉得他们能够给你实际的帮助。

相反,一些看似“孤单”的人反倒可能拥有很深厚的社会支持网络。也许他们不常社交,但是在重要的人那里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认同;也许他们独来独往,但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总能找到愿意倾力帮助他的人。那这种人很可能就并不会感觉到孤独。

孤独不但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且也是一种个体差异非常大的主观感受,需要有多少社交支持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说我跟我太太这方面的需求就很不一样。我比较喜欢独处,宅男嘛,对于我来说,几个知交偶尔把酒言欢足矣。但我太太就比较喜欢热闹一点的、人际交往多一点的生活。

孤独感是没有统一的一把尺子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自己的尺子。我们不要轻易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别人,孤独这件事是冷暖自知的。

虽然社会联系可多可少,却绝不能完全没有。我相信很多人都能感觉到,今天整个社会的人际连接、人际交往,都变得比以前单薄了很多。

我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年轻的男男女女们几乎一个个都备受孤独感的煎熬。我们那时候会迫切地想要寻找伙伴,会为了摆脱孤独而主动出击,甚至会因为孤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而今天的年轻人面对孤独,似乎是选择了一种不同的应对方式。我相信他们跟我们那时一样,内心深处同样渴望连接,渴望走出孤独,但是他们遇到了很多现实的困境。比如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城市生活的压力增大等等,这就让人难以采取有效的行动,于是很多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将孤独合理化。

比如他们会说“独来独往也很酷” “人的本质都是孤独的”,“社恐”也从一种令人困惑的状态,变成了一种自嘲的表达。我想这也许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而是在难以突破孤独困境时的一种自我安慰与心理调适。

《当大脑陷入孤独》这本书的作者卡乔波教授指出,害怕孤独是进化植入我们大脑里的一种本能。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不可能真正对孤独免疫的。

那些看似习惯了独处,甚至把孤独视为常态的年轻人,或许只是找到了暂时逃避孤独的方式。比如他们会沉迷短视频、不停地刷手机,这些即时的感官刺激和信息流,只是暂时遮蔽了他们内心的孤独感。但是孤独感并没有真正消失,它依然潜伏在心底,只是被这些外在的喧嚣掩盖了。而孤独感如果持续存在的话,那对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破坏力是非常强的。

二、孤独的负面影响

那么孤独感的危害到底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解读文稿
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在听
当大脑坠入爱河400123834

当大脑坠入爱河

识别真爱的科学信号,找到命定的TA
播放量57.11万
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400128615

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

前沿心理学助你击破焦虑社恐
播放量56.16万
新异化的诞生400094935

新异化的诞生

内卷时代的真实答案之书
播放量43.0017万
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400133054

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

中年觉醒后如何破局:重构人生下半场的心灵指南
播放量160.23万
我抑郁了吗400130685

我抑郁了吗

精神科医生带你识别抑郁、走出抑郁
播放量70.17万
选择帆书的理由
关于帆书
帆书是一个提供书籍精华解读的平台。
优势
实力
10年讲书历史,6500万书友信赖
省时
45分钟听懂一本好书
专业
各领域权威人士担任讲书人
丰富
超800本好书,覆盖心灵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职场生活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