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3分钟
以下为《稀缺》音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书友你好,欢迎和我一起多读一本书。
今天我们要讲《稀缺》这本书。其实,我更想让大家注意的是它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只有搞清楚我们为什么陷入贫穷和忙碌,才能找到办法跳出这个怪圈。
对于一个时间不够用,事情总是做不完的人呢,其他人建议他:你要制定好计划,你要21天养成好习惯啊,你要分清楚重要和紧急,你小学时候借我那5毛钱已经拖30年了。他看起来也尝试改变了,可是他的事情还是永远做不完。
是他们天生就愚蠢吗?是他们天生就不足么?是他们天生就是这种人么?
都不是。
稀缺有一种让人越陷越深的魔力,他们身不由己地陷进去,越是挣扎陷得越深。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哈佛经济学教授,另一位是普林斯顿的心理学教授,这两位世界顶尖大学的学术大牛告诫我们:真正可怕的不是这些资源的具体稀缺,而是这种持续的觉得自己什么都稀缺,什么都不足,什么都不够心态,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我们大大的低估了在“稀缺”俘获我们大脑之后,对我们的影响。
稀缺绝对不止是表面上资源不足的问题,稀缺会改变我们的整个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手段干预的话,条件的稀缺会带来心理的缺失,而陷在这个过程中的人是身不由己的。
那什么是稀缺呢?
作者是这样定义的: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受。大家现在闭上眼睛想,你觉得有缺失感的东西,是不是这么个道理,拥有少于需要。所以稀缺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就拿这本书的两个作者来说,同样是名校教授,同样进行着许多研究,有差不多的工作量,写差不多的论文,上差不多的课,教差不多的学生,哈佛的塞德希尔教授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许多事延期延期又延期,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可是普林斯顿的埃尔德教授却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是资源的区别,而是行事策略的区别。
这本书里有这么一句原文“虽然稀缺是无处不在的,但对稀缺的感受却并非如此”。
“稀缺心态”对人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现实中的约束,也是一种心态的禁锢。描述这个影响的时候,作者用了“俘获”这个词,稀缺会俘获大脑。
这其实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进化出的本能,非洲大草原上食物或者水源的短缺,是致命的,所以我们天生会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稀缺上。
这种俘获会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来看一个研究实验:
科学家招募志愿者,让他们挨饿,以此来研究食物短缺对他们的影响。
结果令人大吃一惊。他们不仅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食物上,而且连原来的人生规划都动摇了:原来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梦想全自暴自弃,有些人已经想去开饭店了,还有些有了进入农业领域的打算,他们丧失了攻克学术挑战的斗志,开始对菜谱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候给他们放一集《舌尖上的中国》估计一半以上毕业都得来中国。食物一下子就占据了他们的人生观念,成了中心和唯一。
大家能想到吗?就是挨了两天饿,这帮人连梦想都改变了。
所以稀缺造成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真的能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感觉会侵入我们的大脑,从而影响我们关注的事物,影响我们对选择的权衡,最终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这种食物稀缺感对大脑的侵入,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察觉,而时间和金钱的稀缺感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则更加隐蔽和深刻。让人不由自主的滑入稀缺陷阱。注意在这里我多加了一个词,“陷阱”。既然是陷阱,一定是有诱饵的。动物进入捕猎陷阱,会得到一顿饱餐,代价失去自由和生命。人进入稀缺陷阱会得到什么呢?
我们会得到“专注红利”。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会调动全部注意力,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自身的资源,只为填补这种稀缺。
公司做方案、给甲方做设计、大学写毕业论文,前几个月的时间进展缓慢,但是只剩最后一个星期的时候,那人生就像是开了挂,能量和灵感突然暴涨,我们有时候一天就能干完之前一个月的活儿。
再比如,开会的时候,如果时间充足,大家的话题总是漫无边际,常常脱离会议的主题。但是一旦发现快到饭点、下班点了,人们突然就变得齐心协力起来,企业文化、职业使命感全上来了,关键问题成了焦点话题,其他一切靠边站。会议的后半段总往往会出现很多实质性的进展。
我们会变得如此高效,是因为“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做到平时很难做到的事。而这种影响有时候甚至是以毫秒计的。
就像运动员迷恋兴奋剂短时间内提升体能,提高成绩,我们也迷恋“稀缺”短时间提高我们的效率、创造力、做事意愿,让我们做到平时很难做到的事。
还有我们的牙膏、洗面奶、卫生纸、工资,最开始的时候用得都很痛快,越往后越节省。月末的时候,看泡面眼睛都是绿的。
没错!人就是贱贱的,我们就是迷恋在刀锋上起舞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拖延到最后一刻。
这么来看“稀缺”,还是有好处的呀,我们得到的“专注红利”也让生活顺利进行还充满刺激啊!我们忘了,稀缺还会带来更大的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