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改变》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徐英瑾。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的题目叫《改变》,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
很多人会在生活中碰到这种情况,你越是用力,结果处境就越糟。比如在谈恋爱的时候,如果对方对你没有兴趣了,有些男生就拼命地送花。然后花了很多钱、花了很多时间,女方对你越来越讨厌,到最后你还是没有成功。
同样的道理,“熊孩子”不听爸妈的话,就是爱玩游戏,爸妈怎么苦口婆心地劝,把游戏机收掉都不管用,孩子只要一有机会,下课了以后就跑到游戏机房,人又不见了。有时候大家的确是陷入了某种自己给自己设定的思维陷阱,所以才会越陷越深。
《改变》这本书就告诉诸位: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改变的也许并不是困境,而是构成你的困境意识的整个思维框架。
大家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说,有时候人就像一只苍蝇,(被)困在了一个瓶子里面,这个瓶子是个玻璃瓶,东撞一下、西撞一下都飞不出去。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瓶口在哪里。只要你意识到瓶口在哪里,就会发现,突破这样一个瓶子其实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改变的是你的思维框架,而不是瓶子本身的形状。
这就应了苏东坡的一句话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从庐山外面来看庐山,才能发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是我们怎么样真正地走出庐山呢?怎么从更高的层次看问题呢?这就要意识到所谓的第一次序变化和第二次序变化之间的区别。
一 为什么越用力改变,效果越糟糕
第一次序改变和第二次序改变
第一次序和第二次序的英文是first order和second order,也可以把它翻成一阶和二阶。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一句话来解释:第一次序就是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第二次序就是站在比较高的层次上。
很多人都做过所谓的清明梦,就梦里面你还在琢磨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你在梦里面都觉得自己起来刷牙了,然后我要上学了,或者我要挤地铁了,实际上你还在做梦。
那么在做清明梦的时候你试图改变,但仍然挣脱不了做梦的这种情况,无论做怎么样的改变,本身的结构都没有变,因为你还在梦里面。但我们要追求的就是闹钟铃响的那一刻,你从梦里面完全挣脱起来,进入了一个真正的更高的阶段,那就是真正的梦醒时分。这就是第二阶或者第二段位的变化。
01 群理论
我们说我们要跳出庐山之外来看庐山里面的事情,就牵涉到了庐山内和庐山外的这样一个界限。那么什么叫庐山内呢?用数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在一个群的内部。那啥叫群呢?
群是一种特殊的集合,群的下属的成员之间有一些关联,这些关联使得群与群之间就有界限了。哪些特征能够使得群与群之间的成员能建立起密切的关联呢?
封闭性
第一个点就是有封闭性。啥叫封闭性?其实不难懂,就是进了山门,都是自己人,身上都有共同的标志。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假设某人的自行车被偷了,被偷了以后他非常不爽,但他没有去报案,报案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了。他顺手偷了另外一个人的自行车。这是否改变了偷窃的大环境呢?没有,这反而加剧了整个环境的糟糕程度。所有在偷窃的环境里面的人就构成了一个群。
那么数学语言“群的封闭性”在这个语境里面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偷窃关系如果发生在任何两个成员之间,或者叠加地发生,都不会使得任何成员脱离被盗窃的诅咒。结果所有人就像中了魔咒一样锁死在群里了,在这个群里面所有人都是受害人,所有人都是加害人,所有人被偷,所有人偷别人的,社会关系是一塌糊涂。
总而言之就是入群有风险,封闭难出圈。所以群的封闭性就充分体现了如果我们锁死在一个低层次看问题,可能给所有人带来麻烦。
结合律
群的第二个特点,叫结合律。结合律也是数学语言,什么意思呢?就是两个任意群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使前后彼此对调了,还是不影响结果。举一个数学的例子,你说1+3和3+1有什么区别?没区别。李四与张三结婚,与张三与李四结婚也没什么区别。
在这里我们可以想想“牛顿第三定律”,就是任何一个力都有一个反作用力。大家用拳头去打拳靶子,你在打拳靶子的时候,拳靶子受力,但你也受力。你打别人,你也疼,是不是?所以A对B施加力量与B对A施加力量,在结果上是一样的。
我们就可以随便在日常生活中举个心理学的例子,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经常出现的代沟和对峙。
小孩有自己的个性,或者迷上了某种游戏。父母要孩子少玩游戏,唠叨,从早上唠叨到晚上,孩子就烦躁了。烦躁了以后产生了对抗心理,然后就玩更多的游戏,就构成了对抗,来刷自己的存在感。结果唠叨越多,小孩玩的越多,离父母本身的预期就越来越远。
这里父母的唠叨就构成了作用力,孩子的逆反行为就构成了反作用力。如果大家陷死在这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对抗里面,父母和孩子就困在群里面,困在死局里面,没法超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