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时间轴
07:58 旧式家庭里开出的一朵奇葩
18:02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志趣相投
24:36 林徽因的桃色绯闻:徐志摩和金岳霖
31:10 林徽因的主旋律:一位专业大师
47:10 生命中的艰难时光
57:24 林徽因的多彩成就
61:1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好吗?今天我们要来讲这本书《林徽因传》。封面上有一行话,“全面呈现林徽因,为了爱和信仰无与伦比的一生”,我会非常严肃地来讲这本书。
林徽因一直被讨论,甚至在我看来她被过度讨论了,所以当我们在说起林徽因的时候,到底在说些什么呢?是她的感情生活,她的人间四月天,还是她的太太客厅?如果对她的认知到这里就为止了,那对林徽因先生太不公平了。
我也常常在网上看到大量的文章,会打着“民国三角恋”和“小资代言人”的调调,把林徽因“口水化”。这种误会要么是没读书,要么是不正直。但要坦白地承认,我也曾经这样轻浮粗暴地对待过林徽因,我对她的认识转变也有一个过程。
起初听说林徽因是因为她长得美,是民国著名的女作家,但我对她并没有足够的了解。都是听到八卦说徐志摩因她而死,金岳霖因她终身不娶。那就有了好奇心。
所以我到图书馆里找到一本《林徽因诗集》,书里有她的黑白照片。哇,真的很美,那是一个没有图像处理软件、没有浮华到过度包装的时代,也没有美颜。她是自然和典雅的,而且完全是东方感的美人,就是像珍珠一样莹润,她不是那种艳光四射的人。
那么她的作品怎么样呢?比如那首:“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读了以后很失望,心里想,这怎么能算写得好呢?果然是因为她长得好看吧?就给她定了一个标签:这是个风情万种的民国女子。现在看来,这就是我的年少无知。
我是怎么样开始了解她的呢?有两个契机。
第一,我曾经跟一个建筑师谈过恋爱,和他那些骄傲、严谨、才华横溢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站在“门外”的很多人对林徽因的刻板印象,是停留在文艺女青年上的。这绝对是天大的误会,她关于建筑学的才华,以及对中国建筑的卓越贡献,被我们大部分人忽视了。
第二就是我见到了两个人。一位是建筑大师张锦秋老师,她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图书馆和大唐不夜城的总设计师。张锦秋老师是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林徽因就是她的师母。张锦秋老师说所有的人都称她为林先生,不管比她大的、比她小的或者是长一辈的人,都这么尊称她。
第二个改变我的人就是梁从诫先生,他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孩子。我采访到他,是因为梁从诫先生一直在推动环保事业。那时候,我已经对林徽因先生有了真正的好奇心。我真的进入到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在离乱、烽火连天中,包括不一样的道德中,感受林徽因的人生经历和她所面临的困境,去体会当时的世道艰。那个时候我就大量地读书,发现她这么美,这么柔软;但是又一身的傲骨,一身的灵气。说实话,在跟她同时代的民国女子里,我竟然找不出第二个。
那一天,我就盯着梁从诫先生的脸看,他皮肤很好,温和自然,很真诚地倾听别人说话,教养非常好。我就一直想辨认出,他脸上哪部分是属于林徽因的,哪部分是属于梁思成的。但是很遗憾,那次见面,梁先生并没有多谈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但是梁从诫先生写了一篇长文《我的母亲林徽因》。如果耐着性子把它读一下,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官体验。
它开头就讲,今天的读书界,记得林徽因的人已经不多了。老一辈谈起总说,那是三十年代一位多才多艺、美丽的女诗人。但是对于我来说,她却是一个面目清瘦、非常消瘦的病人,一个忘我的学者;一个用成年人的平等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有时候也脾气急躁的母亲。
梁从诫先生说:三十年代那位女诗人当然是有过的,可惜我并不认识,不记得。那个时代的母亲,我只可能在后来有逐步地了解当年的生活和往事,她在我的姐姐梁再冰长大后,曾经同我谈起过,但也不常讲。母亲的后半生虽然饱受病痛的折磨,但在精神和事业上,她总有新的追求,极少以伤感的情绪单纯地缅怀过去。
至今仍有一些文章,提到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某些文坛。从诫先生说:我没有资格评论,但我有责任把母亲当年亲口讲过的、和我自己直接了解的一些情况,告诉关心这段文学史的人们,或许它们会比那些传闻和臆测更有意义。
梁从诫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老实,也很客观。读完他的文章,我又找了好多本传记来看,包括西南联大的一些历史资料,这才真正爱上了林徽因。这个词一点都不夸张,就是爱,这种感情是尊敬,是亲近,甚至是为她热泪盈眶。她和那种矫揉造作的、风情万种的表述是毫不相关的。我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女人,她坚韧,独立,在智力上和心灵上都非常出众,林徽因最重要的身份不是女作家、女诗人,也不是一个美貌女子,而是一位女性建筑师。但非常可惜,她的这个身份几乎被丈夫梁思成的光芒所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