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3分钟
以下为《身份的焦虑》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徐英瑾。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的题目叫《身份的焦虑》。
它的关键词首先是焦虑。听到“焦虑”这个词,大家可能就有点焦虑了。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焦虑的社会里,很多和我同龄的朋友都会焦虑。比如,我的已经到了中年,工作不上不下,怎么再往上走一步呢?年轻人当然也有求职的焦虑,现在求职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恋爱的朋友多多少少有另外一种焦虑,就是被爸爸妈妈催婚的焦虑。尤其是有一些朋友等到过年的时候回到家,七大姑大八姨会问:“有女朋友吗?有男朋友吗?”
等到结婚以后,爸妈会问:“怎么还没有生?”有了孩子以后,怎么让他上一个好的幼儿园?怎么找一个好的学区房?等到读书以后又焦虑,因为要和别的朋友比拼,别人的孩子钢琴几级了,你的孩子什么都不会。真是焦虑来焦虑去,一辈子都生活在焦虑当中。
但所有这些焦虑背后有没有一个共通的成因呢?这本书就告诉大家,背后的成因是对身份的焦虑。
身份是什么意思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牵涉到一个承认的问题,就是你怎么被社会承认。身份是被社会承认的,不是你自己觉得自己是什么身份就是什么身份。在古代,如果我是一个公爵,那是因为国王觉得我是公爵,我才是公爵,我不能自己说自己是公爵。
所以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生活在社会当中,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你所希望自己获得的社会头衔没有被别人承认,然后就会产生巨大的焦虑。这本书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从文化史和心理学这两个维度来阐述身份焦虑的机理。作者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阐述来缓解大家的焦虑,因为大家只有知道焦虑产生的病因,才能够与焦虑做斗争。
你可能会问,心理学和文化历史,这两个角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稍微来掰扯掰扯。心理学大家知道,就是说清楚人的心理机制。比如弗洛伊德对“自我”进行了三重区分,分成超我、自我、本我,通过这种静态的区分说清楚我们的心理机器由哪些部件构成,哪个部件的运作出问题了,整个心理机器就会出现失衡。
这种研究的最大的特点是,它是非历史的。也就是说,当我用心理学理论来研究一个人的时候,我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也不管你是二十世纪的中国人还是十五世纪的中国人。我是以一种非历史的态度来看待研究对象的。而在文化历史的看法里,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历史特征。例如我们研究焦虑,也许唐朝人焦虑的是“我怎么还不够胖呢”,到了宋代,姑娘们会焦虑“我怎么这么胖呢”。焦虑的内容会因为朝代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
所以一句话,文化历史的研究有历史内容,而心理的研究没有历史内容。所以文化历史的研究能够提供给我们关于某个问题的更多资料,而历史以外的心理学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看清楚问题的本质,因为有些东西毕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兰·德波顿,他是生于1969年的一个英国才子型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他写的很多东西都特别有意思,而且也广受各国读者的好评,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这本书的一个大致的框架其实也很简单。第一个大的问题是:什么是身份,什么是焦虑。这很重要,因为这本书叫《身份的焦虑》,所以首先要回答什么是身份,然后才能回答什么是身份的焦虑。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身份的焦虑。第三个问题是:怎样克服身份的焦虑。作者给出了解决身份焦虑问题的八件套解决方案,就像打开一个箱子,里面有八种工具。到底是哪八种工具呢?我在这里先卖一个关子,大家且听我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