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7分钟
以下为《自我超越》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黄峥博士。今天我给大家解读的这本书,它的原名叫作《自我超越:马斯洛需要金字塔的新层次》,它是围绕着马斯洛提出的那个著名的“需求层次论”,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角来阐释理想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以及我们能够怎么去实现它。这里说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一种尤其强调人的正面品质和价值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需求层次论:远不止金字塔模型
一听我说要讲需求层次论了,可能有的书友想说:这不就是马斯洛提出的那个“金字塔模型”吗?咱们早就听说过了,就是一个从下到上分成五层的金字塔模型,最底下一层是“生理需要”,往上第二层是“安全需要”,第三、第四层分别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最顶上一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需求金字塔模型早就烂大街了,甚至还有七层、八层版本的模型。总之大家都很熟悉了,这还有啥好讲的呢?
但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广为流传的需求金字塔模型是不完全准确的。虽然大家都管它叫“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但是它并不符合马斯洛的原意。事实上,马斯洛本人从来都没有用过金字塔模型来象征或者是阐述需求层次论,因为从马斯洛对于人性、需求以及动机的研究来看,“金字塔模型”实在是一种太过简化的表述,而且这也不是马斯洛关注的重点。
01 需求金字塔模型的出处
那你可能要问了:这个需求金字塔模型是怎么来的呢?这其实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组织行为学刚刚兴起,这门学科,说白了就是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领域,来帮助老板们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从而采取更恰当、有效的激励措施,来提高生产力。
当时有一个教组织行为学的顾问就发现,“需求层次论”这个概念不错,应该对于老板们管理员工很有帮助,但是这个理论又抽象又复杂,怎么才能让老板们理解它呢?于是这位顾问就把马斯洛复杂的理论体系简化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金字塔模型。
这种学术理论和概念在传播的时候被简化的现象其实是很普遍的。我再举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
大家都听说过“情商”这个词。其实“情商”这个概念,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不存在的,它不是一个学术名词。甚至“情商”这个概念在学术上是错误的,因为它所指代的东西并不像“智商”那样,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商数。智商是用智力除以年龄除出来的,所以是个商数,它在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固定不变的,但情商则完全不是这样。
情商,在学术界当中跟它最贴近的概念是“社会化与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这个概念在学术领域很早就存在了,而且有很多学者都对它做过大量研究,但是这个概念从来都没有火出圈过。因为你想,这个概念连名字都这么复杂,它要怎么传播?你会跟别人说:“我觉得你这个人,社会化与情绪学习能力很强啊!”你会这么说吗?别人肯定会想:“你啥意思?说人话!”对吧?所以这个概念就传播不出去,直到有一个科普作家用了“情商”这个词来简化和替代性地介绍了这个概念,它才传播开来,最后风靡全世界。
同样,需求层次论遇到的也是相似的情况。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组织行为学顾问就想:需求层次论很好,但是太复杂了,能不能用什么大家都熟悉的模型来套这个理论,让它变得更容易被理解和传播呢?正好,大家都知道,管理学里面本来就特别流行“金字塔原理”,而且这种金字塔结构也非常符合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所以需求层次论就这样被嫁接上了金字塔结构。结果老板们一听,果然都听懂了。而且大家都非常认同这个需求金字塔,所以它就被写到了管理学的教材里面,一直被沿用到现在。
02 金字塔模型不是需求层次论最佳表现形式
那你说,如果金字塔模型能够特别凝练地表达出需求层次论这个概念的话,我们沿用这个模型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纠结于它到底是不是马斯洛的本意呢?问题就是,金字塔可能不是一个能表达需求层次论的最佳模型。有人在深度研究马斯洛的理论之后认为,金字塔模型,或者说金字塔这个隐喻,并不符合马斯洛所推崇的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一种哲学流派,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存在主义认为宇宙和人的存在本身都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的本意,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自我超越》的作者考夫曼。
考夫曼是积极心理学领域非常著名的一个代表人物,曾经被评为“改变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五十位突破性的科学家”之一,同时他还是马斯洛的一位忠实的追随者。他细致地研究了马斯洛在晚年留下的手稿——马斯洛其实只活到六十二岁,非常可惜,他在1970年死于突发性心脏病。他逝世之后留下了大量没有发表的手稿和研究成果,其中就包括他对于需求层次论的优化和补充。
所以,考夫曼通过整理马斯洛的手稿,补完并且优化了需求层次论。他推翻了市面上流行的金字塔模型,在这本书里,考夫曼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模型来展示需求层次论,让它更符合现实,也对于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如何过上向往的生活有更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新的需求层次论模型:帆船模型
那接下来,我就向大家展示一下,需求层次论这个全新的模型是什么样的:
01 人生是一次航海
这个模型是一艘帆船的模样,它的隐喻是每个个体其实都是一艘帆船,航行在人生这片海洋里。人的一辈子其实就是在人生之海上扬帆远航的过程,途中我们可能遇到其他船只,跟它们互动,或者跟它们结伴航行。但是归根结底,我们每个人都得做好自己的掌舵人。
作者提出的这个把人生比喻成航行的隐喻,其实是非常符合人本主义的观点的。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另外一位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卡尔·罗杰斯的观点跟马斯洛非常相似。罗杰斯有这么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美好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归宿。”
这里所说的“美好生活”,跟我们通常简单地理想化的美好生活是不一样的,它既不像童话里说的那样“公主和王子从此以后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也不像苏东坡对儿子发愿的那样“无灾无难到公卿”。“美好生活”不是指要获得一个幸福的归宿,或者一直都处在幸福、顺遂的状态里边,能幸运地去避开所有的痛苦和困境。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所讲的美好生活,是要通过接纳和拥抱人生的不确定性、拥抱未知才能够获得的。它并不是给胆怯者准备的,它需要这个掌舵人毫无保留地投身到人生这场航行当中去,体验在生活的洪流当中乘风破浪的这种流动的过程。风浪会过去,阳光会过去,成功、失败都会过去,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向着美好的方向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