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熊猫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最后的熊猫》音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注:本文提到的“熊猫”均指大熊猫。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二师兄。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我特别喜欢,首先它的主题我就特别喜欢,是关于熊猫的。
这几年熊猫突然就火了,当然,熊猫一直都很火,但区别在于,熊猫之前只是很有名,它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它是国宝。但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现在熊猫成了明星,它已经不单单是“国宝”了。这里面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从对物种的关注转变到了对个体的关注,这是有很大区别的。以前,大熊猫就是大熊猫,大熊猫很可爱,大熊猫是国宝,但不同的大熊猫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现在不一样,花花就是花花,七仔就是七仔,萌兰就是萌兰。它们不能被混淆,不能被相互替代,甚至不能被笼统地称为“它们”。它们有了各自的名字,有了各自的粉丝团,甚至都有了各自的“人设”。比如说“西直门三太子”萌兰,都有了自己专用的背景音乐。很多的“猫粉”对这些熊猫之间的亲缘关系、族群关系,都如数家珍,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既然是个社会现象,我们就很难说它绝对是好的或者绝对是不好的,因为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双刃剑。至于为什么是“双刃”,我们在后面慢慢地跟大家分析。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最后的熊猫》,它是乔治·夏勒博士写的纪实形式的一本书,他写的就是熊猫这个物种的故事。
今天跟大家分享这本书,我个人起码有四点动机。首先,乔治·夏勒博士是非常优秀的野生动物学家,绝对的专家。我们要跟着乔治·夏勒博士的视野一起走进大熊猫的世界,看看野生大熊猫究竟是怎么样的,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它们在野外究竟做着什么样的事,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第二,我们可以一起来了解野生动物研究的具体情况,这些我们通常认为是“星空下的浪漫”背后的故事,这些野生动物专家、学者们究竟是在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研究珍稀的野生动物。第三,是希望跟大家一起重新思考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的我们最后再来揭晓。第四,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想引导人们对熊猫的关心和关注回归到自然的尺度,回归到人和野生动物的正常关系的尺度,而不是往饭圈的方向发展——很明显,现在熊猫文化已经有这样的倾向和趋势了。不论如何,这对于一种野生动物来说都不是好现象,具体的咱们后面再来逐条分析。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去过很多大熊猫保护区,也去过去年拍摄《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的片区,包括王朗、唐家河、喇叭河,之前我还拍过佛坪、蜂桶寨……有很多次拍摄熊猫的经验和最直观的体会。这样一种珍稀的动物,当它近距离地出现在面前,我的这种心理感受是非常不同的,这也是我跟大家分享这本书的冲动之一。当然,因为去过这些地方,可能有过更直观的了解,这也是我跟大家分享这本书更便利的一个地方。
一、与大熊猫结缘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地认识一下乔治·夏勒博士。乔治·夏勒博士是美国人,曾经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三位野生动物专家之一”。他也是第一个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邀请进行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的外国人,所以他跟中国政府一直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这本书除了作者值得隆重介绍之外,它的审校也非常厉害,是胡锦矗博士。他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研究的奠基人,也是卧龙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被国际上称为“熊猫教父”,是研究国宝的国宝级人物。
这本书是夏勒博士自己研究大熊猫的这段生活的珍贵记录,大部分来自他当年的野外调查笔记和他的科考日志,同时也加入了很多他自己的感想、感悟。其实从非虚构类写作的角度来讲,这本书也非常值得我们推崇,这是非常美的一本书,读起来相当享受。
这本书记录的是夏勒博士从1980年开始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参与中国政府和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开展的一个大熊猫保护研究的项目。1978年正式开始改革开放,1980年的时候,人们的观念、国家基础设施以及当时很多的实际情况,都决定了当时的中国农村,尤其是野外,还处在一个闭塞、原始、落后,甚至贫穷的状态。结合这样的状态,我们一起来读这本书,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咱们先看看国际顶级的野生动物专家是如何描绘熊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