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傅斯年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你好吗?我是李蕾。今天我们来讲一本书,岳南先生的作品《陈寅恪与傅斯年》。这是一本大书,也是我们大师系列里非常重要的一本。可能很多人会问,说这个字不是念kè,恪守的恪。如果我们现在去查字典,它就应该念陈寅恪,但是陈寅恪先生在生前自己讲过他的名字念陈寅què,我们就沿用这个说法。
这本书的序是何兹全先生所作,拿到这本书一定不要跳过这个序,要从头看起。何兹全先生是什么人呢?他师从傅斯年、陈寅恪、钱穆、陶希圣等学者。你会不会觉得眼前一片星光?稍稍了解那个时代,就知道这些人简直太了不得了。何兹全先生自己主要研究领域是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史。何先生是2011年2月在北京病逝的,享年一百零一岁。这篇序是何老在2008年3月完成的,那时候的何老已经九十八岁高龄了。
当年岳南先生就来到何老的寓所,带来《陈寅恪与傅斯年》的书稿,希望这位老人能够写点东西。九十八岁的何老就把自己的记忆指针一下子拨回到1931年。这一年,何先生考入北大史学系,冬天他认识了傅斯年先生。何老回忆说,傅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和我谈了大学应该如何学习,并叮嘱我两句话:第一,一定要学好古文;第二,一定要学好外语。何老说,很惭愧,我一生既没有学好古文,也没有学好外语,但越来越觉得学好古文和学好外语的重要,时时想起傅先生这两句话,念念不忘。
何老的一生历经了五四时期,又从新中国建立一直到新世纪的降临,他见证了整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何其有幸,也何其不易。在序中,何老说,陈寅恪先生是三百年甚至一千年乃得一见的学术大师,而傅斯年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界、国学界当之无愧的天才、奇才和大师级人物。在何老看来,称得起大师级人物的也就只有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陈寅恪、陈垣、傅斯年、陶希圣、钱穆和顾颉刚等几个人。
岳南先生在这部《陈寅恪与傅斯年》文学传记中,不仅讲了陈先生和傅先生两位大师级的人物,刚刚何老列举的几位大师在书中也有不同篇幅的描述和介绍。那么在阅读书稿的时候,念及几位恩师,何老不禁泪眼婆娑,一时回到北大,一时回到李庄,一时又回到现在,情肠交结,不忍追忆。他说出于诸多复杂的原因,今天中国大陆的年轻一代,甚至包括相当一部分中青年知识分子,能够知道傅斯年是何许人,做过何种事业的已经不是很多了。人类是健忘的,对傅斯年以及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精英的健忘,不知道是历史的无情还是今人的不幸。
而关于陈寅恪先生的生平史事,在此前出版的一些著作中,大多数是把陈先生的人生境遇一分为二,对前几十年生命历程的叙述相对薄弱,而后半生,特别是对陈先生最后二十年着墨较多。但是岳南先生这部作品尽可能地搜集了陈寅恪与傅斯年家族前辈人物的一些史事,对陈、傅两个人留学期间,特别是在欧洲的交往史实一点一滴地查找、拼对、复原,让后人看到陈、傅二人在那个时代较为清晰的身影,以及二人在学术上面相互影响、砥砺、渐行渐近、肝胆相照的生命历程。所以这是一部传得下去的书,是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寻找的大书。
因为这本书,我就把岳南先生很多作品都集齐了。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岳南,他原名岳玉明,1962年出生于山东诸城贾悦镇河西拐庄。我还没去过这个地方,有时间应该去看一下。这里有河西拐庄的朋友吗?在评论区告诉一声。岳南先生著作颇丰,除了我今天为大家讲的这本书,我还要特别推荐他的作品《那时的先生》和考古题材的《风雪定陵》,都非常好。
为了能够写好《陈寅恪与傅斯年》,岳南先生采访了大量的当事人,先后赴长沙、昆明、重庆、成都、李庄这些地方进行调查,体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尽量在每一个细节上做到真实不虚。这种扎扎实实的写作态度是非常珍贵的。岳南先生在书中写道,继陶渊明之后的一千多年中,只有陈寅恪以超凡脱拔的才识和智慧,穿越历史烟尘风沙,独辟蹊径,从而使湮没在历史滚滚黄尘中的千年桃源,一泄其密,豁然出现于眼前。这就是名士之风。
那么傅斯年呢?他生得肥头大耳,身材魁梧,虽不是梁山泊那一帮聚众闹事者的后代,却具有梁山好汉的相貌与血性。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接人待物具有泰山压顶般的磅礴气势。有些事,事后看着不难,但创始时是难的,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傅斯年的伟大之处也正体现于这些部分,他是一个开创者。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傅斯年在壮年的时期,以伟大的力量将古代民族、古代历史问题和古代史料做了一个继往开来的事业。
当我们有了一点年龄,对中国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情,再来读这本书是要落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