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3分钟
以下为《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音视频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今天我们来读一读鲁迅传记,我选的这个版本叫作《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为什么选这本书呢?是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王晓明教授对鲁迅先生是真爱,而且这本书不仅讲了鲁迅的生平,还对鲁迅的作品和思想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剖析,让你读完之后感到特别有收获。
鲁迅先生对他自己的文字和思想的定义是希望尽快地被人们忘记。但是事与愿违,直到今天我们还在阅读鲁迅的文字。
【大先生的童年很可爱】
从鲁迅的阅读顺序上能够看出来家里人对他很好,家里的祖父母、父母都非常温和,而且尽量引导他先读故事、先读历史,因为小孩子容易对这些东西产生兴趣,容易读得懂。他们家不是用那种硬性灌输的学习方式。
鲁迅从小就生得很可爱,非常体面,长得也漂亮,周围的人都很喜欢他。有一次他在市集上逛街的时候,买了一本不太正经的书,叫《花经》。按理说这个《花经》拿回家以后被父亲发现了的话,他是会被责罚的,但是父亲翻了翻觉得没什么,又还给他了。所以鲁迅是在一个相当包容的环境中长大的。
鲁迅很聪明,但是也顽皮。他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时候,寿镜吾先生出对子,让学生练习对对联。其中有一道考题叫“独角兽”,同学答不上来,课前就悄悄问鲁迅这个应该怎么答。鲁迅告诉他说,你就对“四眼狗”。老师戴着眼镜,这个学生说“四眼狗”,直接被老师责罚了。鲁迅是个特别好玩的孩子。
他喜欢读杂书,比如《山海经》《封神演义》。他还读《茶经》,抄写过《荡寇志》,描过《荡寇志》里的各种绣像。十三四岁的时候,鲁迅就喜欢编造童话。他躺在床上跟弟弟一块儿谈天说地,讲着自己编写的那些童话故事,其乐融融。
【鲁迅与《新青年》】
到了1915年的时候,陈独秀办了《新青年》。这个《新青年》杂志是以北大为核心的,杂志社主要的编委有李大钊、胡适、高一涵、钱玄同……那时候鲁迅在干吗?在刻章、抄碑,设计各种版画,北京大学的校徽上“北大”两个字就是鲁迅先生设计的。据说是钱玄同来找的鲁迅,钱玄同和他说,或许可以写些文章吧。
他们俩就写文章这件事有过一个争论。这是新文化运动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如果没有鲁迅先生加盟的话,《新青年》是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影响力的,因为鲁迅的文字实在是太强了。我们念一段鲁迅先生的原文。
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为什么鲁迅不愿意写文章呢?你把人叫醒以后,你又没办法打破这个铁屋子,这不是让人更痛苦吗?这是鲁迅的观点。)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这就是《呐喊》的来源。之前鲁迅在东京策划《新生》的时候,其实他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出一本像《新青年》这样的杂志。他那时候没有成功,这次终于可以呐喊了。
【鲁迅最喜欢自己的哪篇小说?】
他写小说,却是为了启蒙的呐喊,他自己就明确说,是要借它来改良社会。”
他最引人注目的小说,是《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可他自己最喜欢的,却不是这类作品。……是《孔乙己》。……《孔乙己》……通篇都是以一种散文式的笔调,挟着隐隐的哀伤缓缓道来,社会和人心的冷酷薄情,反而表现得异常深切。从那些貌似平淡的叙述当中,你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少年经历的影响,体会到他当年出入当铺时的痛苦心情。在《呐喊》集中,这可说是呐喊的火气最弱,作者的内心隐痛却表现得最饱满的一篇。
我很喜欢鲁迅先生一篇文章叫《在酒楼上》,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下这个小说。
《在酒楼上》正是作者对自己内心“鬼气”的一次专注的描述,主人公的精神历程,正是他从那“鬼气”的某一面概括出来的。甚至吕纬甫的脸相,都会令人想到他:“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又浓又黑的眉毛”——这不就是鲁迅么?
也就是说,《在酒楼上》里边的那个“我”并不是鲁迅,跟“我”对话的那个叫吕纬甫的人才是鲁迅先生的写照。因为吕纬甫就是回乡给自己早夭的小弟弟办迁坟的那个人,大家记得吗,鲁迅就有一个早夭的小弟弟,他的母亲也要求他去办迁坟的手续。
最后小说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就是他要和自己分手,他要和吕纬甫走向不同的方向,他要摆脱他,走向一个清爽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