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本文读完约需要5分钟
以下为《说中国》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路一鸣。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
这是一本让你一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这不是开玩笑,因为这本书想回答这样两个问题,也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关心的两个问题: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换句话说,中国何以成为中国?咱们中国人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是从哪里来的?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对中国的历史演化了如指掌。这本《说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说起,一直讲到中国最后一个皇朝——清朝结束,时间跨度一万多年。这本书真的可以被评价为“万古江河,绵延中国”。
其中,许先生采用的研究方法会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这四个方面作为考察变量。政治不用说,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肯定是政治权威的更迭。可是许先生说,任何的政治权威是无法独立运作的。政治必须要倚仗经济、社会、文化理念这三个方向的维系,才可能把一个政权统治下的人群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就叫“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如果光成立一个政府就行了,下边这些人是怎么被拢在一起的?他们怎么就在一起成为一个族群,跟别人不一样了?中国何以为中国,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呢?换言之,一个复杂的共同体要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变量去考察。
许先生是江苏无锡人,1930年出生,正好赶上了日寇侵华。他跟着家人四处避难,还遭遇过日军的轰炸,所以他对中国的山河破碎,中国人的颠沛流离,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许先生后来赴美留学,1970年,他开始担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的教授。2025年8月3日,他在匹兹堡去世,享年95岁。许先生在前几年曾经接受过一次采访,有人问他,你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呀?他说,但悲不见九州同。
接下来,我为大家分享这本书。
一、 最早的中国:中国人从哪里来
我们先从最早的中国说起,即咱们中国人从哪里来的。
01 早期群落与文化
现在,考古学界有一个假说,咱们现代人类是在二十万年前起源于非洲。非洲的古猿走遍全球的几大洲,然后分散到世界各地。后来,这些分散在各地的古猿就形成了不同的族群。
在许先生其他的书籍文章当中,许先生多次表达,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就是影响整个社会怎么往前推进、怎么变化的因素,乍一看是政治,但政治下边其实是经济,而我们要更长远地看影响的因素,就会发现,发生作用更长久的那个因素是什么?是文化,比文化更长的呢?是自然条件。怎么理解?接着往下听,各位就能明白了。
这些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不同族群,因为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因地制宜,养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这些生活方式也就凝结出了不同的文化特点。比如说在一万年前,在我们东北地区的那些人是什么生活方式?牧养,即放牧加养殖。注意,不是狩猎采集。牧养的人群常常会带着牧羊犬到原野上去照顾牛羊。到了晚上,这些人就凑在一起生一堆火,围着火住下来。于是,这些人就被称为“狄”,反犬旁加一个火。你看咱们中国的造字,从最开始就在模拟这种场景,换言之,我们中国的文字是从象形开始的。“狄”是什么意思?就是带着狗在火边上围坐的人群。“狄”字就是这么来的,描述了那些人当时的生活场景。“夷”就是携带长弓渔猎的人。上边一个箭,下边一个弓,中间一个人,这些背着弓渔猎的人就叫“夷”。
那在七八千年前呢?大家想想,今天的湖南、江西、长三角是江河湖泊众多的地区。于是,这里的人就学会了种植水稻。同样是在七八千年前,在中纬度的北方,人们学会了广泛地种植小米。种植小米的人群往往都有刀耕火种的习惯,也就是焚烧树林,然后在烧完的灰烬上种粮食。因为草木灰里边有丰富的氮、磷、钾。许先生说,这些人就可能被称为烈山氏(焚烧树林得名),或者叫神农。而且许先生还说,后世的周人的“周”,以及周朝的“周”字,就是田野的象形,说的就是种地的人。五六千年前,在山东半岛出现了大汶口文化,这也就是与烈山氏、神农氏这部分人相关的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特征是,他们学会了烧制高温黑陶,重点是陶片上还出现了文字。
大概在四千年前,中国的北方迎来了寒冷时代。那个时候,大家都以农业、渔猎为生,如果天气冷了,种不出粮食就活不下去。大汶口文化分布在今天山东半岛和江苏北部一带,大汶口人就只能往南移,因为那边暖和,能种地,能种粮食,于是他们往南移,就在太湖周边和良渚文化融合了。大汶口文化有什么特征?他们会烧陶器,陶器上还有文字。今天紫砂壶哪儿的最出名?江苏宜兴。宜兴在哪儿?在太湖边上。你可以说,那里的紫砂壶出名是因为当地的泥好,但是烧制它们的技术却源于四五千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