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困难时代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选择困难时代》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魏知超。今天我要为你精读的书是《选择困难时代》。
听到这个书名,你可能马上就会想到我们日常生活里最熟悉的一个困扰:选择困难症。比如,面对琳琅满目的菜单,不知道该点哪一道菜;打开视频网站,被海量的影片搞到不知从何下手……但这本书探讨的,其实远不止这种表面的选择困难,它针对的可以说是选择困难症的“升级版”“重症版”,是现代人正在普遍经历的一种更加深刻、更加严重、更加难以察觉的心理困境,那就是“无限浏览模式”。
真正的选择困难症:“无限浏览模式”
01 什么是“无限浏览模式”
什么是无限浏览模式呢?也就是说,面对选择困难,我干脆回避做出任何选择,而只是进行肤浅的浏览。我们用“浏览”代替了“选择”,而且还沉溺在肤浅的浏览里乐此不疲,停不下来。
我们的确停不下来,因为今天这个世界,在衣食住行、工作娱乐等等方方面面,的确给了我们近乎无限的选择:购物网站上有你一辈子也浏览不完的商品,社交媒体上有无数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于是,我们就非常容易陷入无限的浏览,不停地刷刷刷,永无止境。这就是无限浏览模式。
《选择困难时代》这本书的作者皮特·戴维斯观察到,无限浏览模式已经渗透到了很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兴趣爱好方面,我们可能试过学画画、学吉他、练瑜伽,但是每样都刚入门就放弃了,因为下一个新鲜事物又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只是去浏览,而很少深入地去耕耘一种兴趣,把它学深、学精。
在职场中,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比如,在求职、跳槽阶段,我们会不停地浏览招聘网站,总觉得现在的岗位干着没意思,下一个职位可能会更好。即使工作相对稳定之后,我们也会产生一些患得患失的心理,总觉得其他岗位或者项目机会好像更加有吸引力,以至于我们会频繁地更换岗位,难以在某个方向上长期深入。
在情感生活方面也是如此。在社交媒体和婚恋应用如此发达的今天,择偶似乎变成了一个“海选”的过程。很多年轻人总是“左滑”“右滑”地浏览无穷无尽的潜在对象,和不同的人聊天、约会。但一旦谈及长期承诺,就会踟蹰不前,因为“下一个会更好”的念头往往会无法抑制地冒出来。我们心里总是在想,也许我还没有浏览到的那些“选项”里,还有更加契合、更加优秀的人,所以我们不甘心就此停下来。
再比如,有人迟迟不愿意要孩子,可能也是因为内心深处害怕有了孩子之后,就不能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不能随便搬家或者随便切换生活方式,这就失去了生活的很多可能性——孩子剥夺了他们无限浏览这个世界的权利。
这些场景,你有没有一点似曾相识的感觉?作者在这本书里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大家听听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很多时候,我们就像站在一条长长的走廊上,走廊两边有很多门——选项无数,每一扇门背后都是一个精彩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却迟迟不敢推开其中任何一扇门,因为只要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其他所有的可能性。于是,很多人选择只做浏览,不做选择,对一切都浅尝辄止,害怕做出承诺,觉得只要这样,就始终在手里保留了做选择的自由。只要不走进其中任何一扇门,把自己锁起来,那不就是“天地宽广,任我遨游”了吗?
而《选择困难时代》这本书提出的核心洞察是:无限浏览并非是真正的自由,它反而会让我们越来越迷茫,越来越孤独,越来越不安宁。也许我在刚才描述那些关于生活、工作、情感、选择的场景的时候,就已经悄悄地触动了你内心的某一根弦,唤起了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安。你在刚才可能就已经想过,自己不停地刷刷刷,而很难静下心来去欣赏一部影片,去钻研一门技能,去耕耘一段关系,这种无限浏览的状态,真的让自己更开心、更充实了吗?还是说,它只是在用一种虚假的自由假象,掩盖了我们与一些事物建立起深度连接的渴望呢?
作者皮特·戴维斯观察到,那些真正有活力、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那种永远在追逐新鲜事的人,而是那些勇敢地推开一扇门,并坚定地走进去的人。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在这样一个选择越来越多、越来越诱人的时代,真正的自由,不是无休止地浏览,而是敢于做出承诺,勇敢地选定某一件事、某一个人、某一个方向,然后全心投入、长期坚守,这才是走向人生意义和内心充实的关键。
皮特·戴维斯把这种与无限浏览模式针锋相对的价值观,叫作“承诺文化”。
皮特·戴维斯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作家,他关于无限浏览模式和承诺文化的这些洞察,最早是在2018年哈佛法学院的毕业典礼演讲上发表的。这场短短8分钟的演讲引发了轰动,在网络上获得了超过3000万次的观看,可见它非常敏锐地切中了某些时代要害,引发了巨大的共鸣。而《选择困难时代》这本书,就是根据那场演讲的理念扩展而成的。
02 “无限浏览模式”诞生的时代背景
那下面,我们就继续深入这本书,来展开说一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现在陷入了无限浏览模式?它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哪些利弊?与它针锋相对的这个承诺文化又有哪些具体的主张?为什么作者认为,承诺文化是通往充实人生的钥匙?我们又该怎样在现实生活里去实践承诺文化?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如今很多人沉溺于肤浅的浏览,而不愿意深度投入。这个现象与我们所处的现在这个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与过去的时代相比,当代社会的流动性,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当今社会变幻莫测、不确定的这种本质,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用了“液态现代性”这样一个概念来形容它。
所谓的液态现代性,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等这些东西,是像液体一样流动的。在齐格蒙特·鲍曼看来,传统社会可以说是固态的,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轨迹相对比较固定,我们成长在一个固定的社区,接受固定的教育,从事一份可以预见的职业。大部分人还能够预见自己的婚姻关系会维系一生,大部分人也能够固定地归属某一种宗教或者某一个社群。这些人生要素就像固体一样,形态固定、结构清晰。虽然这其中有很多的束缚与局限,但是也为人们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身份认同和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