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周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7分钟
以下为《四千周》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魏知超。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四千周》,作者是英国畅销书作家奥利弗·伯克曼。我觉得这是一本从哲理的层面上,教人如何获得松弛感的书。
松弛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教养、学识、经历,没有经历过就学不来。但是松弛感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一种世界观,“不匆忙”的世界观——没错,我认为“松弛”的反面并不是“紧张”,而是“匆忙”。那是一种被时间追赶的状态,是那种你永远觉得自己有无数的事情要做,却总是没有时间去完成的焦虑感。
我看到有很多人,尤其是在职场和生活中打拼的人,像是得了一种“匆忙病”,每天忙着回复无数的工作邮件,参加各种会议,忙了一整天,晚上躺下时却依然惶惶不安,总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完。
除了被迫的忙碌,还有主动的贪婪。这种贪婪也会让我们松弛不下来。有那么多好看的综艺,那么多没打的好游戏,那么多还没有打卡的人生必去景点……人生有太多值得体验的东西了,于是我们匆忙刷剧,匆忙旅游,甚至匆忙地休闲,连放松都变得很急促,很卷。
而那些有松弛感的人,状态正好相反,他们是闲而不慌,忙而不乱,不着急、不慌张,哪怕是在忙碌中,也能够从容淡定地享受当下,体验人生的每一刻。
那么,这样的松弛感,这种不匆忙的状态,我们学得会吗?《四千周》这本书的作者说,这种松弛感不但我们都学得会,而且也是应该学会的。而作者的切入点相当特别,它的切入点,是“人生苦短”。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人生有多短暂:人的一生按照80岁来算的话,只有4000个星期而已,这就是《四千周》这个书名的由来。其次,我们必须要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种短暂。正确的态度其实是放弃对时间的掌控,放手之后,真正重要的事情才会浮现出来,我们才能思考,到底是什么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明白这些之后,松弛感自然会随之而来。
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四千周》这本书,是如何展开这些观点的。
人生只有4000周
首先,让我们用一个有点刺激的小试验,来亲身体验一下人这一辈子有多短暂。这个小试验是我以前在大学上“心理健康课”这门课的时候,在第一节课就会带着学生们做的,你也可以跟着我的讲解,自己动手来做一下。过程是这样的:
请你拿出一张A4纸,在上面画一个30行、30列的格子。想象一下,在这个上面的每一个格子,代表人生的一个月。然后请你计算一下,自己的人生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多少个月。比如说,你的年龄现在是20岁零两个月,那么就是20*12+2=242个格子。
接着,请你在那张纸上,把这些已经过完的人生格子给涂黑。
现在我们来好好看一看,这900个格子,它到底代表什么呢?
这张图上所有的900个格子,代表的是75岁的人生跨度。75岁,不算是个短寿的人生了。那看一下你的人生,也就是涂黑的部分,已经占据了人生的多少份额。
我在大学课堂上,让学生做这个小试验的时候,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学生会非常惊恐地发现,他们自己的人生进度表竟然已经直奔1/3的进度而去了。20岁,仿佛还只是人生刚刚展开的年纪,但仔细想起来,整个人生的长度也不过就是在此基础上,乘以3,乘以4而已。
不过,这样静态地看这900个格子,其实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动态地来看。我会告诉学生,请你把这张纸拿回去,贴在你的寝室里。从这个月底开始,每过完一个月,你就在纸上多涂黑一个格子。然后,你会非常吃惊地发现,自己的生命居然是以一种你可以清楚地感知到的速度在流逝的。那种震撼,会比你现在静态地看着这些格子,还强烈不知道多少倍。
我强烈建议你听完今天我的讲解之后,亲手去画这样一张人生900个月的表格,当然也可以采用《四千周》这本书里“星期”的时间尺度。画4000个星期的表格也是一样的,然后实操一下我刚才说过的这些步骤。我敢保证,这会是你人生最受震撼的体验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时避谈生死、也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死亡的朋友来说,这可能是最能够让你刻骨铭心地体验到“人生苦短”的一个小试验。
当然,这不是一个恐怖游戏,感受死亡不是目的。我想要通过这个小试验达到的目的是,让你体会“向死而生”的那种感觉。我是希望你通过这种直面死亡带来的强烈震撼,来逼自己认真思考一下,该怎么度过如此有限的一生。
当认识到生命短暂之后,很多人的感悟会是:“那我得抓紧时间,我要努力提高效率。如果我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完更多的事情,那我这一生才没有白活。”也就是说,人生苦短这种震撼,很可能会让你变成一个“加速派”。你会想要加速做完各种任务,然后才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苦短的人生。
《四千周》的作者奥利弗·伯克曼年轻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他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就开始研究各种时间管理技术。比如番茄工作法,用25分钟的工作时间加5分钟的休息的循环来提高专注力。再比如GTD时间管理法,把所有任务清单化、条理化,希望通过系统管理来减少混乱和拖延。渐渐地,《四千周》的作者就变得非常善于用各种时间管理技巧来追求效率,把时间利用到极致。他最后甚至成了一个专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就是靠在媒体上分享这些时间管理经验为生的,他是很多人心目中顶尖的“时间管理大师”。
但是伯克曼后来逐渐发现,他本来以为只要高效率地把事情做完,就能够迎来内心的平静。可没想到的是,事实恰好相反,越是高效地利用时间,他反而越是焦虑。因为现实往往非常讽刺,当他变得更加高效的时候,等待他去做的事情其实并不会变少,往往反而会增加。他回邮件回复得越快,新邮件就越多;工作完成得越快,新任务也就越多。我们越是想通过掌控时间、高效地完成任务,幻想自己会因为及时做完所有的事情而变得不那么匆忙,就越是会被各种任务和责任裹挟,反而离我们想要的那种松弛的状态越来越遥远。
最后,经过深入思考之后,《四千周》的作者伯克曼得出了一个让他自己感到很意外的结论,他发现,真正能够让人松弛下来,获得内心平静的,不是掌控时间,而是放弃对时间的掌控。既然我们的生命不过区区4000周,与其执着于把每一分钟都利用到极致,不如学会接纳时间的有限性,放下那些徒劳的掌控欲望。
那么具体来说,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从哪些维度、哪些方向入手,去放弃对时间的掌控欲,才能够退一步海阔天空呢?
这本书里提到了下面这七个维度,我觉得是最有启发的,我们一个个来看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