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4分钟
以下为《爱的艺术》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购买本书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书友,你好。
今天我为大家解读《爱的艺术》这本书。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听很多教人谈恋爱、处理婚姻关系的书,听的当下会觉得恍然大悟, 想着“原来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嗯,爱原来是一个动词啊”,听完感觉自己脱胎换骨了。
但是,一吵架,就原形毕露,还是会气到爆炸。这时候你的那个Ta要跟你说“婚姻是一个人的事”,你恨不得抽死Ta,立马让Ta的婚姻只剩他一个人。
以前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一直不明白根节儿在哪儿,直到看到这本《爱的艺术》。这本书可以说是那些教你谈恋爱、教你处理婚姻关系书籍的理论老祖宗。书很薄,只有八万字,但分量很重。它不仅解决了爱究竟是什么,怎么爱才能幸福的问题,还解决了我们在婚姻爱情中知行合一的问题。
以前听过的那些理论,之所以一到用的时候就掉链子,是因为那些书籍,总是抱着问责的态度,让你反省自己哪里不对,告诉你,你吵架、你愤怒,是因为你内心有欠缺。这些道理吧,冷静的时候,听着还是那么回事儿。可事儿一来,你都把我委屈死了,还敢跟我讲道理呢!
这本书不一样,它是主动给你赋能。作者弗洛姆告诉我们,在婚姻爱情,以至于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你都可以拥有掌控权。因为爱是一门艺术,是一种你可以掌握的能力,而不是被动等待被爱的状态。生气时,只要想一想你才是能扭转局面的那个人,是不是感觉好多了。
这本书在1956年首次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三十二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畅销不衰,可以说是当代关于爱的理论最著名的作品。作者埃里希·弗洛姆亲身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作为心理学家、哲学家,他兼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之长,又修正了两人各自的局限,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
除了《爱的艺术》之外,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为社会的人》《健全社会》也是大牛们开书单时一定会提到的必读社科经典。而今天我们要解读的《爱的艺术》呢,因为主题和所有人都相关,对爱又有深刻的洞见,所以是人气最旺的一本。
为啥听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呢?不怪道理,怪我们自己。
王阳明说:知而不行,是为不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那些道理,你以为你知道了,其实只是听过而已,不理解,也不相信,更不会按道理去做。
爱这个事儿也是这样。尽管听了很多道理,看了很多书,大部分人对于爱还是会有三种很典型的误解。
弗洛姆总结说,第一种典型的误解是,大家把爱看成一个“如何被爱,而不是如何去爱”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人都在努力地争取别人的爱,而不是努力地去爱别人。很多特别渴望被爱的女孩子就去整容啊,贷款买名牌包啊,甚至去上所谓的女德班。男孩子呢,就是想方设法挣钱,提升自己的地位。
第二种误解是,大家认为爱最多是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爱的能力的问题。就是我现在没有拥有爱情,不是因为我欠缺爱的能力,是因为人海茫茫,真命天子还没有出现;我现在婚姻不幸,完全是因为遇人不淑,离婚就好了。
最后,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误解:爱就是坠入情网。人们认为这种经历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没啥好学好争取的。这其实是混淆了“爱”和“爱上”。坠入情网,仅仅是爱的第一个阶段。如果你把爱等同于坠入情网,那么这样的爱注定是短暂的,也是必然消逝的。
对于爱,如果你也持以上几种观点,那你给自己的定位可能就是一个被动者了。弗洛姆告诉我们,爱其实是一种特别积极的行为。如果你遵循爱的本义,在婚姻爱情中,把自己定位成主动者,不仅能把道理落到实处,时刻掌控局面,还能在爱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各位,你们知道什么叫积极的行为吗?
你觉得一个人因为想多挣钱,所以连天加夜地工作是不是积极的行为?不是,这时他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其实是一种消极性。他是受钱的驱使而工作,本质上他是一个受苦的人。
爱情之所以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就在于它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很多人把“给”理解为做出牺牲,这是不对的。只有性格还停留在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才这么看。有创造性的人会认识到“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人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富足和活力。
这就解释了一个现象,就是如果你有过不止一段恋爱经验,你会对自己率先主动爱上的那个人印象更深,即使Ta不是条件最优秀的,也不是对你最好的。因为你在那段恋爱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所以你的印象才会更深。
那么,“给”什么呢?一个人能给别人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通过“给”,他丰富了别人,也提高了自己的生命力。
就比如我现在给大家讲书,我把自己理解的知识给到大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收获一定是最大的。我发现我原来掌握了知识,也拥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我感觉自己好像是个不错的人。这样我就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如果我看了一本书,藏着掖着不讲给别人听呢,我永远也发现不了自己身上的这种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