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由内而外的教养》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购买本书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亲爱的各位书友,大家好,我是田宏杰。今天我为大家解读的书是《由内而外的教养》。
在分享这本书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跟别人相处时,我们可以非常平和、理性、优雅,但当我们跟自己孩子相处的时候,却更容易激起很多负面的情绪,更容易烦躁,更容易暴怒?
还有小时候,父母的一些教养方式让我们很痛恨,比如父母对我们有太多的唠叨、指责、批评,或者对我们有打、骂、吼这些行为,或者有些父母忽视我们内在的感受,只是喋喋不休地讲他的道理,我们从小痛恨这些行为,我们也下定决心不能用这样的方式对我们的孩子,但为什么只要我们处于相似的矛盾冲突情境中,我们却说了跟父母一样的话,做了跟父母一样的事?
实际上,人际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发现,我们的人际关系会直接影响我们大脑的发展,我们的经历,尤其是我们的童年经历会塑造我们的大脑,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理解自己整个童年过程中那些没有经过妥善处理的精神创伤,我们才能够以一种健康的心理去创造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反过来,如果我们缺少这样的反思,那些过去悬而未决的旧伤,那些没有经过妥善处理的精神伤害,就会在我们跟孩子发生矛盾的过程中,自动地发挥作用,我们可能就忍不住对孩子做出发火、唠叨、打、骂、吼等各种各样我们不想要的教养行为,而这些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和儿童发展专家玛丽·哈策尔,他们结合人际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了由内而外的教养理念。
这是说我们不但要在外部对孩子做出什么样的教养行为,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在怎么去感受我们的情感,反映孩子的情感反应。其实我们每个家长,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一些伤痕,今天我们改变不了童年的经历,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对这些经历的认识。
所以各位做好准备了,我们开始进入今天这本书。
这本书的第一章,是西格尔讲的一个故事:一位妈妈玛丽,陪孩子买鞋时陷入的困境。玛丽特别不想看到孩子们把鞋穿坏,因为只要鞋穿坏了,就得去买鞋。每次刚说去买鞋的时候,孩子们都兴高采烈的,她也很高兴地带着孩子们出门,但一旦买鞋,就会发生不愉快,为什么呢?
玛丽告诉孩子,你们去挑,挑你喜欢的,结果孩子一挑回来,她就会说,哎呀,这个鞋颜色不行,价格不合适,尺寸大小不合适,挑剔孩子们选的鞋不行。
孩子们开始会很兴奋地挑鞋,后来就疲惫不堪了,孩子就说,妈妈你挑吧,你说哪个就哪个,最后玛丽也会跟孩子一样筋疲力尽,所以每次买鞋都会不欢而散。
因为总是这样,玛丽自己也会反问为什么,能不能别在买鞋这个事上纠缠了,我为什么就放不下它!
她什么时候开始觉察的呢?是一次买鞋后,大家心情都很不好,她六岁的儿子就问了她一个问题:“妈妈你小时候也很讨厌买新鞋吗?”
这个问题问出来,玛丽一下就反应出来,说:“是,我小时候买鞋感受也很不好。”
她就想起她童年的经历,她们家是兄弟姐妹八个人,每次一买要买八双鞋,所以她妈妈都在鞋促销减价的时候去买。八双鞋,要成本,妈妈就会要求他们买打折的鞋。
玛丽是个大众脚,挑来挑去,自己喜欢的都不打折,合适的又都被人挑走了,自己就没什么合适的可挑,而她姐姐呢,是长脚,姐姐就能买到合适的鞋。她跟妈妈抱怨的时候,妈妈就说,你应该开心呀,你最后买到了合适的鞋呀,但玛丽不开心。
而且因为要给八个孩子买鞋,每个孩子又都要买到尺码、价格都合适的鞋,妈妈就会思考很多,玛丽就觉得妈妈做决定的时候优柔寡断,花钱的时候不甘不愿,而且妈妈很疲惫。她用了一个词,说 “最后妈妈的情绪就会变成一座活火山”。玛丽就总是担惊受怕,陷入一种负面情绪中出不来,她就觉得,赶紧回去吧,我再也不想买鞋了。
这件事过去那么多年,但当自己的孩子买鞋,进入了同样的情境时,玛丽小时候对买鞋疲惫、烦躁、无助的情绪又会出来。她后面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我觉得很心酸,她说:“当年母亲忙着催促孩子们上车,忙着把满满当当的大包小包往车里塞,根本没有注意到我从鞋店出来以后低落的心情。”
所以孩子从小有这样的经历,长大以后,即使她忘了曾经买鞋的艰辛,但当她陪孩子买鞋时,这些情感就会通通被无意识地激发出来,在新的情境下自动发挥它的作用,她本能地挑剔孩子们买鞋,和她妈妈一样,对买鞋产生负面、沮丧、无力的情绪。
所以这些早期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被爸爸妈妈看到,没有被处理,那么长大以后碰到相似的情境,它就会被激活。她陪孩子买鞋时,产生的负面情绪不是孩子惹她烦恼,或者眼前的买鞋让她烦恼,而是因为折射了她童年的经历。
但这样的情绪却特别难处理,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