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古代中国文化讲义》音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购买本书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樊登读书的书友,大家好,我是于赓哲,我们今天来讲解一下葛兆光先生的《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葛兆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本人比较擅长思想史以及宗教史的研究,他特别重视宗教思想、民俗等这些东西对中国人的影响。比方说,他重视佛教和道教,他重视儒家思想,他这里边还要谈到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婚礼习俗,乃至中国古代的风水思想、阴阳五行,而且对于史学的普及工作,他也非常热衷。
在这本书的前言里边,他说:“我不想把‘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泾渭分明地划开,也不想特别偏重‘精英文化’或者‘一般文化’,我只是想让阅读者了解并且感受‘古代中国文化世界’。”他认为古代中国观察世界的方式影响到了今天中国人面对外部世界的立场和态度。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该怎么样来看待古代中国的文化呢?这是他要阐述的重点问题。
他这样说,“我们需要追问,到底现代中国有哪些地方已经和古代中国断裂了,哪些地方又还在和古代中国藕断丝连?到底哪些方面我们已经被西方文化所笼罩,哪些方面我们还保存着自己的传统?到底哪些古代的影子还支持着现代人的心灵,哪些古代的文化已经被现代的文明摧毁了?”这是他需要讲述的重点的问题。
一、古代中国眼中的世界
1. 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首先,关于“中国”这个概念,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的何尊当中——“宅兹中国”。这个何尊讲的是武王伐纣之后如何经营洛邑、经营中原。那个“中国”,它并不是国家的代称,它是中原地区的代称,那问题就在于这个“中”字。
“古代中国人很早也曾经有过一种让中国人很自豪的世界观,大约是在两三千年前,虽然那时古代中国人还没有完整地到达世界各个角落,但是古代中国人也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
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
第二,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像一个回字形,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一圈是王所在的京城,第二圈是华夏或者诸夏,第三圈是夷狄,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与南夷北狄相对应的‘中国’概念;
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就越低,叫做南蛮、北狄、西戎、东夷。”
这是古代中国原先的天下观。咱们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人的天下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中国位于整个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北边是广袤的草原,东边、东南方向都是一望无垠的大海,华南地区多丛林,中国古人说那边多瘴气、毒虫这些东西,西边则多沙漠和戈壁。所以说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封闭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自己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长江的中下游以及黄河的中下游这一带,相对来说文明程度又比较高,所以很容易就诞生出这样一种观念,就是我们就是文明的中心,我们就是天下的中心,周边的这些民族离我们就越远就越野蛮,文明等级也就越低,这就是“天下”。所以“天下”等于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
2. 张骞凿通西域
我们虽然有种种证据表明中国与外部世界并不是完全隔离的,跟很多民族之间都有贸易往来、文化往来,但是大规模的、尤其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对外交流一直付之阙如。那么这时候一个关键人物诞生了,他改变了我们中国人的天下观——张骞。
我们也知道张骞凿通西域。张骞凿通西域,大家都说他是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其实如果从贸易角度来说,他并不是这条路的开辟者,因为在他之前,这条商贸之路就已经存在了。比如说,我们在殷墟发现的玉石原材料当中有来自于新疆的和田玉,那证明当时的中原跟西北地区早就有贸易往来。
但是为什么我们仍然盛赞张骞,说他是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呢?就是因为张骞是第一个正式的中国政府的代表,来到了西域,并且在西域地区生活了十三年之久,他对整个西域地区有了一个广泛的了解。他去过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等这些地方,还听说过乌孙、安息、条枝、身毒这些国家的情况,而且把这些情况带回来了。
丝绸之路极重要,关键就在于它是一条文化交往之路,它是一个物种交流之路。以中国当时的文明发展水平而言,中国周边的其他一些文明,比如说我们东边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还有我们南边的东南亚,他们的文明对我们起不了多大的帮助作用,能够跟我们等量齐观,能够跟我们相提并论的文明都在我们西边,因此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