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购买本书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书友你好,我是徐英瑾,很高兴又带着大家来到了非凡精读馆。
今天向大家解读的这本书是由我本人撰写的《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
大家可能会问,我一个搞哲学的人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感兴趣呢?这人工智能哲学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实际上是因为我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就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人工智能》。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有一对夫妻的孩子“大卫”离世了,这对夫妻特别难过,于是就到公司里面去订做了一个长得跟自己的孩子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当孩子来养,给“机器人孩子”也取名叫“大卫”。“机器人大卫”具有极高的智能,它具有情商和人类正常的情感。但因为“机器人大卫”不是正常的人类,人类社会总是排斥它,所以它非常难受,它就不停地追求人类对它的承认。
这部电影非常催泪感人,但这部电影所体现出的一个哲学问题是什么呢?这个哲学问题就是我们真的能做出这么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吗?像大卫一样不但语言说得很好,而且能够懂人类的感情,只要不把它拆开看它内部的体系,你根本就不知道它是个机器人。康德曾问过一个很深的问题——人是什么?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没有计算机,没有人工智能,如果康德也看了这部电影,会不会重新思考“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哲学答案呢。这个问题就引发了我思考:这样的一个有情绪、有情感、有优越智能的机器人是“人”吗,人和机器之间有界限吗?
所以大概是从2006、2007年开始,我就开始系统地阅读人工智能哲学方面的书了。那么我现在所介绍的《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这本书,就是我多年思考的一个思想小结。
这本书它要讨论的问题我可以归结为三个:
第一,我会从宏观上告诉大家哲学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二点,我想告诉大家,目前想要依靠深度学习技术进入通用人工智能领域还是有很大局限的,我们要指望深度学习变成科幻小说、科幻电影里面那种通用人工智能,恐怕是缘木求鱼;
第三点,我要对通用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进行进一步地勾勒,最后我要搬出我自己的一个正面的主张,就是小数据主义是未来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不是大数据主义。
一、人工智能和哲学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环节,人工智能和哲学是怎么攀上亲的。
要让人工智能和哲学攀亲,大家就要想明白哲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实际上,很多不学哲学的朋友可能对我们搞哲学的人有些误解,以为我们搞哲学的人和现实生活之间差距非常遥远,不会关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其实这种看法是有一定偏颇的,一个搞哲学的人是否和现实生活有所关联,主要取决于他到底研究的是哲学的哪一个门类、哪一个流派。我主要是在科学哲学领域里面工作,在科学哲学领域里面有一门叫认知科学哲学,专门研究与认知、智能、计算有关的一些哲学问题,因此我在这样的一个哲学分支下面研究人工智能哲学可谓是名正言顺。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的一个特点是既是理科又是工科,而且它和哲学还颇有关联。它为什么和哲学颇有关联呢?人工智能诞生的元年是在遥远的195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