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
赞扬与责备
赞扬与责备
主讲人:杨锐
4.8
2021.12.07上新
荐语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表扬和批评是人际沟通过程中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怎么表扬孩子的优点才能恰到好处,不让孩子骄傲自大?怎么批评他人的错误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无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家庭、职场还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如何客观地对他人做出评价,如何表扬,如何责备是所有人不可回避的问题。 这本书是《纽约时报》和BBC盛赞的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近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你在生活中更好地提出赞扬与责备。希望这些前沿、科学的沟通技巧,能够让你的夸奖恰到好处,让你的批评利己利人。
你将获得
为什么喜欢赞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为什么不恰当的赞扬反而会打击自信?
为什么人类天生讨厌责备?
怎么责备才能做到利己利人?
如何更好地评价他人,评价自己?
主讲人
杨锐
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精彩选段
如果把赞扬比喻成一枚硬币,那我们绝大多数人熟悉的都是这枚硬币正能量的一面,但这本书的作者却告诉我们,赞扬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负能量。
..........
记忆并非过去事件的重播,而是一种重建,我们都会给零碎的碎片式记忆加上我们自己赋予的含义,重塑过去的经历,让它更加符合我们的世界观。
..........
当你无法通过手机屏幕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时,快速、强烈但肤浅的评判就会成为社交媒体世界里最好的养料。
..........
持续不断地测试和提炼我们的评判,也是让我们与我们爱的人、我们需要的人、共享这个世界的人友好共处的最佳方式。
..........
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4个环节共450个小时的精心打磨
王天仪
策划、责编
崔慧新
初审
周珅玮
复审
许子涵
设计指导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思维导图

读完本文约需7分钟

 

以下为《赞扬与责备》音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杨锐。今天我想要给大家分享的书籍叫作《赞扬与责备》。

 

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会发现,很多人都特别强调正能量。大家对任何评价,无论是正面的赞扬还是负面的责备,似乎都很敏感。比如,很多孩子因为父母或者老师批评不当而患上焦虑症。

 

2014年,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曾在成都市中小学做过一次调查,调查发现有2%的中小学生都被抑郁焦虑情绪困扰,而导致焦虑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在原生家庭和学校里,家长和老师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再比如,曾经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从小受到很多赞扬和鼓励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获得自信,也更容易在自己的领域里崭露头角。但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却因为从小收到的赞扬太多了,而无法正确地面对职场中的很多负面评价。

 

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出评价,又应该怎么去应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呢?这是这本书的作者,英国心理学家、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资深导师特丽·阿普特花三十年研究的课题。在这本《赞扬与责备》里,特丽·阿普特就从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评价——赞扬与责备说起,为你解读我们评价他人的时候有哪些常见的误区,这些不客观的评价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在和他人沟通的时候又应该如何给出正面和负面的反馈。

 

这本书探讨的使用领域非常广泛,从亲子教育中的赞扬与责备,说到婚姻中男女双方的沟通,以及朋友之间、职场之间的沟通。在今天的解读里,我会从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两个场景——亲子教育和两性沟通说起,来和你一起聊聊如何在日常沟通中正确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如何共情地理解人,以情商打动人,让夸奖恰到好处,让批评利己利人。

 

首先,我们来说第一种常见的评价,那就是赞美。

 

人类诞生之初,婴儿在这个世界经历的第一次评判,很可能就是来自父母的赞美和惊叹。以我自己为例,我自己带儿子时,最难忘记的就是第一眼看到儿子,太可爱了。我甚至不记得儿子第一次叫我爸爸是什么时候,确实淡忘了,但第一眼看到他的样子却让我记了三十多年,历历在目。

 

心理学研究发现,喜欢赞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说过,如果不善于察言观色,我们就无法生存。孩子生下来只有几个月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眼神的交流,相互的凝视,身体的接触,简单温馨的安抚,都会让孩子产生被肯定的感觉,继而对这个世界拥有安全感。

 

不仅如此,赞美对人类的大脑发育也至关重要。当父母脸上流露出欣赏或者认同时,婴儿的大脑中会涌入两种激素——催产素和内啡肽。这两种激素对你来说可能有点陌生,你可以简单地把它们理解成“亲密激素”和“快乐激素”。催产素有时被称为亲密激素,因为它能够制造出两个人之间的亲和力,而内啡肽这种激素会让人感到快乐。

 

这两种激素都能够增加父母和婴儿之间的亲密感和相互理解,为婴儿的大脑提供更多养料。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经常受到赞扬的孩子在3岁到10岁的时候相较同龄人能掌握更多技能,相反,日常生活中缺乏赞扬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反应则显得相对迟钝,尤其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

 

所以,很多人认为,我们对他人的赞美越多越好,大家现在可能都知道批评可能有坏处,要求自己要以表扬为主,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从小在父母、幼儿园和中小学被老师的表扬和正能量培养出来的年轻人,会拥有成熟的心智来面对社会和人性的复杂。似乎只要是无条件的赞美,就能让人找到自信。但这本书的作者却告诉我们,赞扬并不是越多越好,它本身有可能也是一个陷阱,赞扬他人需要很多技巧,才能不让它起反作用,不恰当的赞扬反而会打击自信,降低人们的积极性

 

为什么?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非常著名的实验。在实验里,心理学家先找到了一所学校,从老师手里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之后,心理学家随机从名单里选出了部分学生,并告诉老师,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但是在目前的学习中并没有表现出来。一个学期结束后,心理学家发现,他们随机选出来的学生真的获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比其他学生真的要高出很多。

 

从这个实验里,心理学家得出结论,老师的期待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老师认为学生具有天赋之后,他们会在学生身上寄予厚望。他可能会在上课的时候更关注这个学生,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而学生受到鼓励,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个现象被心理学家们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希腊神话,传说一个雕塑家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象牙美女雕像,经过不断地祈祷和供奉,雕塑家终于让雕塑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美丽女孩。就像皮格马利翁的祈祷和期待让雕塑获得生命一样,教师对孩子的期待也在孩子身上产生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正是基于罗森塔尔的这个实验,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相信,数量足够的赞扬就像疫苗,能够让人抵御一切来自社交的伤害。天天被赞扬聪明、有天赋的孩子也会拥有成功者的自信,他们会努力达成自己和他人的期待。

 

听起来,我们应该马上回家赞美孩子做得好,做得棒极了,但这个理论真正开始应用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时候,老师们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很多教师发现,赞扬能够在婴儿和幼童身上产生积极影响,但对于大一点的学龄儿童,过多的赞扬反而会让孩子产生焦虑。习惯了随时随地获得赞扬的孩子,似乎没有赞扬就没办法做任何事。他们不会集中精力做功课,而是会不断地停下来,等待老师的评价,让老师的评价作为自己继续完成功课的助推剂。

 

为了回答这个看起来有点矛盾的现象,心理学家做了第二个实验。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解读文稿
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在听
沟通的力量:极简沟通的四维模型
沟通的力量:极简沟通的四维模型
掌握4个说话关键,让沟通变得更顺畅
播放量131.58万
沟通的艺术
沟通的艺术
掌握这些技巧,让你从此变身沟通高手
播放量402.21万
高难度谈话
高难度谈话
避开沟通陷阱,实现高效率谈话!
播放量155.93万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用“表演学”看懂社会百态下的人心
播放量53.84万
魔鬼经济学(第三集)
魔鬼经济学(第三集)
客观数据告诉你,完美父母长啥样?
播放量25.71万
选择帆书的理由
关于帆书
帆书是一个提供书籍精华解读的平台。
优势
实力
10年讲书历史,6500万书友信赖
省时
45分钟听懂一本好书
专业
各领域权威人士担任讲书人
丰富
超800本好书,覆盖心灵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职场生活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