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上)

人生哲学(上)

主讲人:徐英瑾
4.8
2021.12.27上新

荐语

对美好人生的定义有千万种,但好的人生其实有迹可循。《人生哲学(外二种)》就是一本来自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的美好人生指南。 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从哲学角度,与我们探讨一个个有趣的人生问题——我们对宇宙的看法,为什么会影响人生选择?如果选择过顺其自然的人生,要顺从自己的欲望吗?运气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对命运的影响有几分?他将与我们一起找到“好的人生”的标准,并告诉我们,该如何从自身力所能及的角度到达理想的人生。

你将获得

如何定义好的人生
如何理解善恶
如何达到好的人生

主讲人

徐英瑾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中国首届“科史哲青年著作奖”获得者

精彩选段

有很多很多的理论,听上去很美好,但是它没有根据;很多很多的理论,听上去很有根据,但是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
我们的容貌、发色、体态、智慧恐怕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这是世界本身的状态。但是我们自己有时候却后知后觉,等到真的已经老到一定程度了,才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
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这件事情绝对并不意味着生物体一定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强大,有时候你变得更加柔软,更加简单,倒是有利于你的进化或者说适应性。
..........
人活在世界上所做的所有动作的总和就叫作人生。
..........
什么叫恶?恶就是指欲望和欲望产生了斗争,有一些欲望更强,它满足了,使得另外一些欲望得不到满足,这就叫恶。而欲望本身不是恶。
..........
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4个环节共耗时439个小时的精心打磨
马一璇
策划、责编
崔慧新
初审
周珅玮
复审
许子涵
设计指导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思维导图

读完本文约需6分钟

 

以下为《人生哲学(外二种)》(上)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徐英瑾,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写的《人生哲学(外二种)》,“外二种”是指有另外两种材料也附在这本书里面。

 

我为什么向大家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外二种)》这本书呢?当今时代,一方面我们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努力,使得我们国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在这方面年轻人的确面临着很大的历史使命,要强化自己的科学文化学习;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强化民族自尊心,特别要强调我们对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因为冯友兰先生年轻时已经面临这个问题了,他当时的中国面临所谓的“科玄论战”,就是科学和玄学之间的论战。玄学更多的是代表形而上学,一种人生意义的追问;科学更多是代表实证科学。当时中国也有两派声音,一派声音像胡适之先生,要完全西化,学习西方的科学;还有一些人,像辜鸿铭先生的观点,要恢复中国的国故传统。

 

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但是当中的中庸点在哪里找?冯友兰先生说,我来找。那这本书里提出的观点,就是既重视现代科学的要求,按照他的话来讲就是重视天道,但也要重视儒家的社会规范,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重视人道。如果把天道和人道贯通了,按照儒家的观点这就是王道。

 

首先我们要提的一个话题是宇宙观,我说过人生是在宇宙中展开的,所以宇宙观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观和价值观。

 

那么冯友兰先生的宇宙观是什么呢?他指出在他之前有两种相互争斗的宇宙观,一种是唯心论的,一种是唯物论的。

 

唯心论就是要用心理的要素去解释世上的万事万物。比如太阳是个物理实在,站在唯心论的立场上,重要的不是有太阳,而是我看到太阳了,我想起太阳,我感受到太阳的温暖了,如果太阳不和人产生任何精神上的联系,太阳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事情。所以按照唯心论的观点,我的世界就是我的精神世界能够捕捉到的世界,在我的精神世界之外是没有世界的。唯心论的观点是要把所有对于世界的物理描述,全部还原为心理描述。

 

那么第二种是唯物论的观点。唯物论的观点和唯心论的观点正相反,要把对于所有世界的描述全部还原为物理描述。比如张三正好感知到了太阳光的温暖,张三感知到太阳光的温暖不是一个主观的心理事件,而是一个客观的物理事件,我们可以把这个事件翻译为张三的神经系统在某时某刻某分某秒产生了这样的波动,这种波动可以解释为,某一种温暖感产生的某种物理机制。所有的感觉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使得这些感觉得以产生的物理学事件、生物学事件等。这两种观点都是试图把对方的立场还原为自己的立场。

 

还有第三种观点是作者比较欣赏的,由罗素提出的中立一元论的思想。中立一元论是指,在唯心和唯物之间要采取一种调和立场的观点。

 

对于罗素来说,实际上我们在世界上所接触到的这些外部事物,还有我们自己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所得到的灵魂的自我主体,都不是本来就有的,它们都是被构造出来的,构造它们的要素是非心非物的,这种非心非物的要素被罗素称之为“感觉资料”。

 

听上去“感觉资料”应该和感觉有更大关系,它应该是属于心理的,但罗素认为它是中立的。那感觉资料它是怎么塑造成心,塑造成物的呢?它如果按照时间的方式构型的话,它就构成了心理的对象,构成了自我;它如果按照空间的方式来进行排列的话,它就变成了物理的对象。

 

比如你要去看房子的时候,有两种描述方式,你可以说房东先让我看了地下室,然后让我看了客厅,然后让我看了储藏柜,然后带我到二楼,让我看了阁楼。当你说这种话的时候,你是用“然后”这个时间词,把你所看到的这些感觉资料组合起来的,所以与其说你是在描述房子,还不如说你是在描述对于这个房子的感受和记忆。所以这个房子的信息就被整合成为你记忆的一部分了,它成为了你的心理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同样的感觉资料,你如果按照时间次序排列,它就会变成一种心理性质的东西。

 

但如果有另外一种信息的整理方式,你把这里的“然后”全部去掉,改成这种描述——这种房子的最下面是地下室,然后一开门就是客厅,客厅的右边有个储藏室,然后沿着楼梯往上走,就可以走到阁楼。你用前后左右上下这样的话来描述这个房子的结构,这些词是一种空间关系,它并不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果你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整理资料,你所得到的就是物理的对象。

 

所以这个世界当中的心理对象和物理对象都不是自然形成的,是同样的资料按照不同的方式整理得出的。

 

那为什么冯友兰先生特别欣赏这种观点呢?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解读文稿
选择帆书的理由
关于帆书
帆书是一个提供书籍精华解读的平台。
优势
实力
10年讲书历史,6500万书友信赖
省时
45分钟听懂一本好书
专业
各领域权威人士担任讲书人
丰富
超800本好书,覆盖心灵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职场生活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