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成长的边界》音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路一鸣。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成长的边界》。
这是一本解答了我心中多年困惑的书,我相信也会为很多人心里的那份纠结给出有效的回应。我的困惑不是一个人的成长有没有边界,因为成长就是在突破边界,如果您听过我讲的《原则》,在那本书里,达利欧说,不突破边界,就不能叫成长。这个道理我很相信,也很认同。
但是为什么在现实当中,我们最常看到的例子总是在证明成长是有边界的呢?你说,那是因为他不够努力,你看看人家丁俊晖、郎朗,还有那些体育明星,谁不是从小就开始专业训练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得练多少小时,你都没见过凌晨四点的纽约,你凭什么成为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巨星?你要是刻意练习,你也行。真的吗?
这本书里的观点是,所谓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的这种规律,它适用于技能型的训练,只在特定的学习环境里边起作用,比如说弹琴、下棋、打球。换一个学习环境、竞争环境或者生存环境,它就很难起作用了。
当我们遇到专业化的瓶颈的时候,这个瓶颈的突破不是靠变得更专业化实现的,靠的是非专业化地横向拓展思维。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能对经常让我们纠结的那个问题——如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更全面的思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特别有感染力,谁听了,谁着急。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们就会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培训。而且开始的时间越来越早,训练频率也越来越密集。
这么做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有利,还是有弊?那些看上去赢在了起跑线上的孩子们,他们也会赢在终点吗?
这本书的作者叫大卫·爱泼斯坦,他曾经是《纽约时报》畅销榜排名第一的作家,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很喜欢他的书。比尔·盖茨向所有的人推荐了这本书,他的推荐语是这么说的:“我自己的职业经历非常切合通才模型。我对计算机的热情总是与许多其他的兴趣混合在一起。我相信微软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比那个时代的其他初创企业有更广泛的思考。”一个开创了计算机操作系统新时代的世界首富、软件霸主,认为他自己和他的企业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专业化。
从我刚才的介绍当中,各位可以窥探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的端倪了。作者是反对把刻意练习和一万小时定律不加区分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知道听到这儿,咱们有些书友的心里已经出现反例了,那丁俊晖、郎朗、奥运冠军们怎么解释?
这本书的第一章就很吸引我,一上来就分析了这类顶尖人物是怎么成长的,他们为什么成功,他们的成功是可复制的吗?当然,作者是一个加拿大人,他分析的不是丁俊晖和郎朗,而是对比了另外两个体育界的天王巨星的成长道路。他一上来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是谁,他让我们猜。
第一位巨星是一个黑人,这个孩子在七个月大的时候第一次摸了高尔夫球杆,当时就爱不释手。两岁的时候,他就上了电视,主持人采访他,他就跟那个主持人打高尔夫比赛,赢了。四岁起,这个孩子每天学习打高尔夫八个小时,直到长大成人,他成为了世界顶级的高尔夫球星。
第二个孩子从小没有受过什么特别明确的专项训练,什么都练过,壁球、滑雪、摔跤、游泳、乒乓球、足球,什么都玩。到十几岁的时候,别的都不玩了,只玩球类,最喜欢的是足球和网球。这个孩子的妈妈本身就是个网球教练,可是她从来不教自己的儿子,她的儿子打比赛的时候,她也不在边上好好看,这个妈妈总是一边溜达一边跟别人聊天。
别的教练看中了这个孩子,说:“你进高级别组吧。”孩子说:“不,我就愿意待在低级别组,因为我能跟我的好朋友在一起。”十几岁了,一边打网球,一边踢足球,因为他不知道是选网球好还是选足球好。最后这个孩子终于下定决心说:“我选网球。”可是这个时候,他开始专业训练已经晚于其他孩子很长时间了。多晚呢?十二岁的时候,他做了这个决定。在十二岁之前,他就没有专注在网球上。十二岁,中国的小学生都上六年级了。
这两个孩子长大之后分别创造了高尔夫和网球领域,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的成就,拿到的冠军和奖杯不计其数。猜到了吗?这两个人,一个是老虎伍兹,就是那个黑人小男孩,另一个是费德勒。这两个人都是天王巨星,显然,老虎伍兹赢在了起跑线上,费德勒并没有,费德勒到十二岁才开始进行网球的专业训练。
由此我们知道了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第一个发现:并不是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早早地开始专业化训练,都赢在了起跑线上,费德勒就不是。
这本书有个特点,就是你一边读的时候,一边心里边就犯嘀咕,就会出现反例:那C罗怎么解释?C罗也是早早地就开始踢足球,不好好上学了。莫扎特也是个音乐神童。这样的例子,我相信在我讲述的过程中也会在您的头脑当中冒出来。
作者一点都没有回避这一点。写完这本书,他在结语里边就说了这么一段话:“当我开始记录并谈起一些数据,来证明那些后来成为精英的运动员,通常不是早早就开始专业化的人生起跑线赢家的时候,听众的反应毫不意外地分为两类。第一类,简单地拒绝相信,说这肯定不是真的。第二类,那么一句话总结一下,您有什么忠告吗?”关于第一类拒绝相信的反应,咱们先不急着下结论,等我讲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咱们再判断。第二类反应,大家要求的一句话的忠告,我会放到今天的外卖里,请书友们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