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有意思,叫作《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听到这个书名,你会觉得这是一本吐槽别人的书,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这个“无知的人”指的是我们自己,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陷入这种越无知越自信的状态中。之前我们在很多书里都提到过达克效应(即邓宁-克鲁格效应,也被称作达克效应)。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达克效应的提出者之一——大卫·邓宁,他是非常著名的心理学专家。什么叫达克效应呢?如果一个人无知到一定程度,他就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而且它不只针对某一部分人,而是我们所有人在某些层面上都有可能出现达克效应,这就是这本书所要解读的问题。
【自我高估现象】
自我高估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你要创业,开一个小公司,然后现在大家问你:你觉得你跟别人比起来,创业的成功率会怎么样?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成功率可能会更高。还包括买股票,你觉得自己选股的能力是不是比别人强?很多人会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最有意思的是,买彩票的时候,如果是店员给你一张彩票,你会说“不要,我要自己抽”,因为你觉得自己抽的比店员给你的要准确一点。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自我高估现象。
但是很少有人说自己跑得有多快,或者说自己足球踢得特别好,或者说自己是全校跳高最好的人之一,很少有人说这样的话。为什么?书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结果:如果一件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比如跑步,所有人都知道世界冠军大概就是博尔特的速度,所以你很容易就知道这件事可度量,你很难高估自己。我们经常高估自己的地方,都在于那些难以度量的、模糊的指标。比如你觉得自己道德水准很高,觉得自己聪明、善良、乐于助人、比别人更开放,这些方面是特别容易自我高估的。
【技能和评估能力息息相关】
我们樊登读书讲了特别多教养子女的书,但是愿意来听我们讲教养子女的书的人都已经是不错的父母了,真正最需要听这些教养子女的书的人会认为“这都是胡扯,我们家的教育方法棒着呢,就揍他就行了,说那么多都没用”。越是对这件事情无知的人,越会心安理得地去做这样的事情。原因用一句话就能够概括,这句话说起来特别扎心:做事的技能,同时也是分辨自己表现的技能。你做事的技能,和你分辨自己表现的技能是同一个技能。所以当这个人不具备做事的技能的时候,你就别指望他也具备分辨这件事做得好不好的技能。所以当你不会做这件事的时候,你也难以评估自己的表现。这是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错而不自知】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元认知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没有错,但是可能不全面。咱们的知识可能是对的,但是不全面。比如,说起哪个国家橄榄油最多,我的答案就是意大利。为什么是意大利呢?因为我去过意大利,我看到意大利满山遍野都是橄榄树,而且橄榄油是古罗马人非常重要的产业,而且你去吃意大利餐,里面有大量的橄榄油。所以在我印象中,意大利是橄榄油之乡,阳光普照,适合橄榄生长,我认为答案是这个。我的这些知识出错了吗?都没有错。我的这些知识其实是对的,但问题是它不全面,因为我没去过西班牙。你到西班牙去,一看就会发现西班牙的阳光更合适,种橄榄树的面积更大,所以世界上第一大橄榄油出产国是西班牙,而不是意大利。所以这是第一个原因:我们的知识没有问题,但是不够全面,所以你很难判断。
【巴纳姆效应】
“你是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很快乐,但是内心很忧郁的人。你有时候觉得自己非常果敢,能够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有时候又会为一件事情犹豫很久。你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过善良,太过宅心仁厚。”很多人会觉得“对呀,就是我”,他会对号入座,这就是巴纳姆效应。
那为什么我们在听到这些评价的时候,都会觉得它们是在形容自己呢?他说的这些中性的、模棱两可的话,或者说“你最近经历过一个严重的考验,以后可能会一帆风顺,但是你要小心把握”,你觉得这种话听起来很有道理,觉得“我最近都是这样”。一个原因是,我们前面讲过的证实性的想法(人们有自证预言的倾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会忽略其他人。我们在听到一些评价的时候,脑海中只能想到自己。所以我们就觉得“这说的就是我”,但实际上这话放到谁身上都行,这就是典型的巴纳姆效应。我们在面对这种比较性评价的时候,我们会忽略万千众生,我们只会想到自己,而且只会想到自己身上能够验证这些评价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