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我们为何膜拜青春》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书友你好,我是徐英瑾,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的这本书的题目是《我们为何膜拜青春》,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年龄的文化史。
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样一本书呢?实际上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词就是青春,也就是说,青春一向被认为是人一生当中最好的年龄,童年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停走向青春的过程,老年变成了一个回味青春的过程,青春就成为了人生当中的一个轴心时代,所以膜拜青春好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但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年龄的文化史”,这就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这本书它看待整个青春的角度,是从文化现象上来看的。我们为什么要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去了解青春呢?如果大家能够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年龄的奥秘,你就可以在一个新的维度理解人类文化视野当中的青春,由此来帮助大家反思,如何过好我们自己的青春。
这本书的作者叫罗伯特·哈里森,他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文学教授,同时他也教意大利语,所以他的很多研究是在英语文学和意大利语的文学之间做一个比较,而且我们读下去就会发现,实际上他对于唐诗也有一定的造诣,从他对于唐诗的研究当中,也能够读解出一些非常有趣的关于年龄的文化史的重要资讯。
一、每个人身上有很多不同的年龄维度
首先我们就来讨论整本书的一个开胃菜式的问题,就是年龄何以成为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告诉大家,除了生物学的年龄以外,大家还有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年龄,以及一个文化史意义上的年龄。假设你生物学意义上的年龄是四十岁,你的心理学年龄有可能是五十岁,文化史意义上的年龄有可能是两千五百岁。
作者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术语,这个术语在这本书里面反复出现,叫“异龄并存”。什么叫“异龄并存”呢?就是彼此有差异的年龄,同时间存在于你的身上。
比如有些朋友大概知道,有一个职业叫手模,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手保养得特别好,给一些化妆品的杂志拍照片。作为一个手模职业的工作者,他的手就会保养得非常好。所以即使就生物学年龄而言,有些人的有些身体部位和器官,也要比其他部位的身体器官,来得更年轻一点,或者是更衰老一点。
那么文化年龄就更有意思了。在中世纪的时候,整个欧洲的教育非常不发达,文盲遍地,所以一个四十几岁的人,他的整个智力和理解能力,有可能还停留在幼童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由文化导致的。而在一个文明非常昌盛的时代,一个人小小年纪可能就可以背《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甚至可以看《史记》了,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他的文化年龄就可以碾压那些四十岁还目不识丁的人。
所以你现在要问自己到底是几岁,你一定要问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心理意义上的,还是文化意义上的。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看景物的两个人,他们内在的文化年龄不同的话,他们看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我以前在意大利游览的时候,发现有一些朋友,有可能对于古代罗马的历史完全不了解,所以看到那些废墟的时候,一点情感都没有,跑到庞贝古城的时候,就觉得庞贝古城有什么看头,不就是些破房子吗?
但庞贝古城对我来说,就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维苏威火山旁边有个庞贝古城,这是一个重要的遗迹,也知道当歌德(18-19世纪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了解到庞贝古城的时候,他有多么兴奋。所以我在庞贝古城游览的时候,大脑几乎一直处在高度亢奋的状态,好像能够感到和古罗马人之间的某种精神共鸣。有时候我呆呆地看着古罗马人留在地板上的马赛克拼图,可以愣愣地看上十几分钟。
作者在这个地方,就引入了康德(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观点:
“用康德式的术语来说便是,孩提时代的时间和成人时代的时间并不是同一种直觉形式,或说想象力用来图式化的时间的方式在年轻人和老年人身上并不相同。”
这句话里面有很多哲学梗。按照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这个世界本身呈现给我们的时间和空间的形式,比如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或者是过去、现在、将来,所有的这些形式是我们的一种直观形式。什么叫直观形式?就是在我们的心智中,有两副内在的眼镜,一副叫时间眼镜,一副叫空间眼镜,这两副眼镜就使得万事万物向我们涌现过来的时候,它自身就有了时间和空间的形式,所以时间和空间是在我内心之中,不是在事物之外的。
作者沿着康德的思路往下想,他现在发现具有不同的文化年龄的人,他的时空眼镜的款式、度数、散光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小朋友戴的内在的时空眼镜,会让小朋友看到的世界,异于成年人透过他内在的时空眼镜,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所以在每个人的内心当中,还有另外一副眼镜在起作用,就是年龄眼镜。很显然,每个人心中的年龄眼镜是不同的。
讲到这里,青春跑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