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6分钟
以下为《清醒地活》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讲今天这本书需要勇气,听今天这本书更需要勇气,这本书的名字叫作《清醒地活》。需要勇气的原因是听不懂的人听完会说这本书是心灵鸡汤,内容不可信。但是听懂的人就会觉得这本书醍醐灌顶,我就是用这个词来描述我读完后的感受。读完这本书到今天,我已经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没有生过气了,我的心情始终保持在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当中,但并不是这半个月没有发生任何令我生气的事,而是我不需要生气,因为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作“不受拘束的心灵”。我们如何才能够锻造出一个不受拘束的心灵?接下来我们一点一点来探索。首先,第一部分是“觉醒中的意识”。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你”?我是什么?我是樊登,那假如我不叫这个名字,我还可不可以存在?我是一个讲书人,那假如我不做讲书的工作了,我还是不是我?我是我的身体,那假如在婴儿的时候,我是不是我?我的身体会不断地代谢,慢慢地就不是现在这个状况,我可能衰老,可能长出很多白发。所以我们不是我们的身体,我们不是我们的名字,我们也不是简单的头脑当中的思想。
那我们是什么呢?这里边有一个对“自我”的概念探讨。大家有没有倾听过你脑海中的声音,你有没有试着自己跟自己说话?你注意,说话者并不是你,你是那个倾听者。比如说你去参加一个聚会,聊得正开心,这时候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告诉你:“哎呀,赶紧走吧,太烦了,怎么参加这样的活动呢?”你看这个人跟你说很多消极的话,但说话那个人其实并不是你,那个人是你的头脑,它给我们出了很多无意义、糟糕的主意。
头脑给我们重新塑造了一个世界,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其实往往来自我们头脑当中说话的这个人。这个人跟我们一块儿生活,我们可以把他看成自己的室友,他告诉你这个地方不适合你、这个地方不舒服、这个人不好。事实未必是这样,但我们和我们的头脑一直生活在一起,无法避免这些情况。这个作者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叫“大脑已经习惯于帮助你”,它已经成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室友。
你有没有发现,头脑中所谓的我,总在对我们的某样东西感到不满?我相信你人生当中有过很多目标,也实现过很多目标,你经常会觉得只要实现了这个目标,自己的生活就没问题了。比如买了房子,买了车,结了婚,生了孩子,孩子上了重点中学,我的生活就没问题了。但是你实现目标后不需要一个小时,你的头脑就又开始帮你找事了,又觉得这儿不好、那儿不好。所以头脑中这个所谓的我,处于一个持续不满的状态。而真正的我是一个见证者。
“众所周知,当你感到焦虑、恐惧或生气时,你就无法很好地应对当前的情况。因此,你要处理好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自己对外部事物的反应。你将无法解决任何外部问题,除非你能够把握住当前局面对你内心的影响。问题通常不是它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当你的认识变得足够清晰时,你就会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于,你内心中的某个部分几乎可以对任何事物产生不满。你要解决这个问题,而这需要完成从‘外部方案意识’到‘内部方案意识’的转变。你必须打破一种思维习惯,即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于重新安排外部事物。要永久性地解决你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深入你的内心,让似乎总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那一部分的你得到解脱。”
我们总是向外寻求,总觉得只有解决了那些问题,我们的生活才会好。其实这是你那个“疯狂室友”,也就是头脑中的思想所做的决定,它老想帮忙、老想分析、老想解决问题。但是事实上,向外寻求的办法是走不通的,因为永远都会有新的烦恼诞生。
举一个例子,你能不能够给你头脑当中的那个声音一个身体,就是外化它?假如你旁边站着一个人跟你讲:“赶紧走,别弄了,你表现太糟糕了。”“哎呀,今天太丢脸了。”“老板肯定是不喜欢你。”你会怎么样?你一定会解雇他,你会让他走。因为这个人太烦了,这个人太多负面情绪了。但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大脑。所以如果你能够外化你的大脑,给大脑一个形象,你会知道你跟一个疯子生活了很多年,你跟一个消极、喜欢唠叨、喜欢批评的人生活了很多年。而且你要注意,它给你出的主意往往是不对的。
比如说,在你早年喜欢一个女孩的时候,即使你很喜欢那个女孩,但你的大脑告诉你:“你不配,你不要去表白,你赶紧躲开。”这就是你头脑当中的声音所给出的建议。各位知道什么叫瑜伽?瑜伽的含义就是学会与心理活动保持距离。你得懂得跟你的心理活动保持距离,这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你,因为真正的你是主体,是观察者(你能够看到心理活动在变化)。这有点玄。怎么能够找到你?作者教了一招:别说话,在你脑海中说一句“你好”,回应的那个是你。你的头脑叫了一声“你好”,被叫到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你。
这个在佛教里边叫“自性”(佛教用语,指人本来就具有的智慧和精神本体),印度人把它叫作“阿特曼”(古印度宗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每个个体最内在的本质),西方人把它叫作“灵魂”。这个才是真正的我,这个“我”是不增不减、不会变化的,无论你生活得好还是坏,你发现那个东西是如如不动的。知道自己痛苦的不痛苦,知道自己伤心的不伤心,知道自己焦虑的不焦虑。人最怕的是什么呢?是只会觉得焦虑,却找不到“知道自己焦虑”的那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