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内心那座山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4分钟
以下为《越过内心那座山》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叫作《越过内心那座山》,这本书的作者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我为什么喜欢讲年纪大的人写的书呢?因为我觉得他们在这个年纪,还愿意动手写一本新书,一定不是为了稿费,也不是为了所谓的江湖地位,他们不在乎这本书里的结构或者流派,只是想把自己内心中认为对于读者来讲最重要的事情写出来。这本书的副标题是“12个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疗愈”,读完之后对我帮助很大。
【从“为什么是我”到“为什么不能是我”】
第一个牢笼叫作受害者心态型牢笼。如果你有了受害者心态型的牢笼,你最常说的话就是:“为什么是我?”我们见过很多人,比如家里有人得了癌症,或者自己得了癌症,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是我”“我是个好人,我又没有做什么糟糕的事,凭什么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是出现了各种意外,被别人不公正地对待的时候,这个“为什么是我”的心态会让我们做出很多强烈的反应,有时候甚至会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
如果你是一个幸存者,你最常问的话应该是“现在怎么样”,或者“现在我能做些什么”,这才是核心。所以你究竟选择用一个受害者心态去不断地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还是选择用一个幸存者心态去不断地做一些事情来改善当前的状况,这是(产生不同心态的)分界线。所以埃格尔说,有一个很残酷的问题,你可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是你?那么多人都会得癌症,那么多人都会遭遇车祸,那么多人都会遭遇不公正的对待,没有人规定遭遇这些事情的人一定得是一个坏人。所以既然别人可以,那为什么不能够是你?当你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才能够稍微地变得平和一点。
【诚实,从对自己说真话开始】
第四个牢笼叫秘密型牢笼。当你内心有一些秘密不愿意告诉别人,谁都不知道的时候,秘密会带来羞耻感,然后羞耻感会带来成瘾性,这是一个链条。有一个来访者叫罗宾,是一位女士,她有一个秘密,就是她有了外遇。她的外遇怎么来的呢?她的老公对她很苛刻,经常会说些难听的话,除了挑她毛病之外,没有什么别的甜言蜜语,所以罗宾觉得很枯竭,干脆又找了另外一个男士。但这件事又让她很痛苦,因为她心中藏着这么一个巨大的秘密。
她找到埃格尔,埃格尔说:“我可以帮你,我可以给你做咨询,但是你得答应我一件事,在我给你做咨询的期间,外遇这件事情你要先搁置,你不能继续和他发展,你要先停下来,你听我的建议,体会一下,再决定你到底是要离婚,还是要回归家庭。”她给罗宾的建议是两条。第一条叫作感受自己的生命体征。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需要能够经常去感受自己体内的温度:你是温暖而柔软的呢,还是冰冷而僵硬的?当一个人心中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的时候,他往往没法关注自己的感受,因为自己的状态到底怎么样是隐藏起来的,所以他感受不了。
接下来第二条叫作模式中断。就是你在家里跟你老公互动,一定会有很多模式。习惯了不动脑子,比如上菜、吃饭、撤盘子,就有这么一些固有动作。那什么叫模式中断呢?比如当你在家里,老公又批评了你几句话,你不要模式化地反击或者模式化地忍受,而是想想:“停,我今天换一招,我今天能不能用新的方法来对待他?我能不能够观察他?我能不能冲他微笑?”后来调适了一段时间,罗宾说有时候她跟她老公吃晚餐的时候,两个人的互动还蛮愉快的,她甚至可以把手放在她老公的手上,产生更加亲密的联结。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只要我们隐藏或否认某些感受,我们就无法得到疗愈。
【你最讨厌的人也许是你最好的老师】
接下来,第十个叫作评判型牢笼。人们都喜欢给别人下定义,都喜欢看到一个人就说“不用多聊了,这个人跟我不是一路”。包括有一次这个作者跟她的先生去一个乡村俱乐部(乡村俱乐部就是那些有钱人在周末的时候休闲的地方),她一看到那些女士,就觉得“我怎么跟这些人在一起,你看那些人,都跟花瓶一样”。有了这个想法以后,突然之间她脑海当中有一个声音说:“我怎么又给别人下评判呢?我为什么会还没有跟她们交流,就觉得她们是花瓶呢?”后来她融入了那些人,聊天之后才发现她们其实都是很有意思的人,都是很有个性的一个一个的个体。
人们太容易给别人贴标签,太容易给别人下评判,这反而使得我们自己进入了评判型牢笼当中。这个评判性牢笼的问题就是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