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6分钟
以下为《园丁与木匠》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叫作《园丁与木匠》。这是我近期特别喜欢的一本书,而且我其实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你一听这个书名就知道,到底选择做园丁还是做木匠,这是在教育工作中一个不言自明的选择。所有人都理解孩子是生命体,所以我们应该做园丁,而不是做一个木匠,把孩子“砍”成某个样子。但在生活当中,很多家长和老师之所以觉得累,就是因为我们做了大量“木匠”的工作,而忽略了“园丁”应该做的事情。
得出这个结论并不难,难的是“为什么”。这本书的核心理论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学科,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主干内容),作者是一位发展心理学专家。所以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们就能彻底明白选择做“园丁”是有道理的。首先我们讲Parenting这个词,英文Parenting就是教养的意思,这个词在20世纪后期开始流行。我们父母那一辈,大多没有考虑过给孩子报早教班,没有想过规划孩子的学业,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生活和工作,所以孩子就是自己玩耍。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教养这件事上下功夫,家长和孩子都变得越来越不开心,而且我们也并没有看到教育成果有显著改善,反而有很多令人担心的迹象。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两个悖论。第一个叫作爱的悖论,第二个叫作学习的悖论。什么是爱的悖论?第一种紧张关系是依赖和独立。孩子将来是要独立于我们的,所以我们希望他能够学会独立。但是学会独立这件事情,并不意味着让孩子越早独立越好。小马、小牛生下来没多久就独立了,而人要比马和牛复杂得多,因为人要通过长时间的童年依赖才能够更好地独立,所以这是一种紧张关系。第二种紧张关系就是你是特殊地爱着你的孩子,但是你希望他最后能在这个社会中具备普世性的适应能力,这种一元和特殊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属于爱的悖论。
接下来是学习的悖论。孩子在长大了以后要工作,他将要应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负担,但是他的成长却是在玩耍中实现的。这也让很多家长觉得难以理解,他们觉得孩子如果将来要学习和工作,那么就应该好好学点有用的东西。比如,很多早教机构会跟家长讲,玩这些东西能够让孩子掌握数字、能够让孩子掌握颜色、能够让孩子掌握方向感、能够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但很多家长就提出:咱们绕过玩的那部分,直接奔着学习的目的上课行不行?对不起,不行。这是一个悖论,你要让他学会工作,就必须得让他好好地玩耍。
我们教孩子到底是为了创新,还是为了传承?很多家长说我们肯定是希望孩子将来有创新能力,但是我们需要让他传承很多东西,才能够创新。你就会发现,在把握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平衡时,会产生大量的矛盾。比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创新得太过,没有完全传承自己的经验。以上这些就是很多家长和老师把教育这件事搞错的原因,这里充满了大量的悖论,跟我们平时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作者认为,Parenting,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教养”这个词,其实是一个糟糕的发明。你越是重视教养这件事,就越不快乐。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就是,混乱和无序是童年的主旋律。成年人认为教会一个孩子秩序、教会一个孩子集中注意力、教会一个孩子解决问题,让他像一个小大人一样,这是我们最渴望达到的目标,但是这完全违背了孩子的大脑主旋律。因为混乱和无序是我们头脑的优势,我们之所以比马和牛聪明,原因就在这儿。马和牛懂事太早,它们的想法早早地就跟它们的父母差不多了,所以可变性就很差。而我们人类混乱和无序的童年,让我们充满了可进化性,也就是一个人长大了以后会变成什么样是说不准的,这就很有意思。
人类大脑最厉害的一点,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环境,随机生成很多可能性的东西,而要留下或删掉哪些,取决于他认为这些东西是否常用和有效。所以,不让孩子玩耍就意味着让他只能生成固定的东西,让他只能够生成跟你现在脑中那一部分相似的东西,那孩子就会越学越不如你,越学越比你差。虽然他也许能成为一个足以应对考试的人(因为你教他的全是考试要考的东西),但是除此之外,他的大脑神经元根本没有充分地生长,他都没有资格去删掉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