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波伏瓦传》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在讲今天的书之前,我要先向大家做一个提示:这本书的主人公可能存在一些争议,我们讲她的书并不代表对她生活方式的推荐和认可。但是,这个人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非常重要,而且她非常具备个人魅力,因此,我今天向大家推荐《波伏瓦传》。波伏瓦最为大家所称道的有三点:第一,她是一个存在主义者;第二,她写过一本书叫作《第二性》;第三就是她和萨特之间的开放关系。但是波伏瓦绝不是简单地只有这三件事值得被我们了解,我们今天就来走近她的一生。
波伏瓦出生在一个现代社会发萌的阶段。1908年1月9日,波伏瓦出生在巴黎。她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母亲叫作弗朗西丝·波伏瓦,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父亲叫乔治,是一个律师。实际上,她的父亲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因此不得不出来自己做律师,打工赚钱。她的爸爸娶她的妈妈,是因为她妈妈的父亲是银行家,她爸爸幻想着能够获得一大笔嫁妆。结果没想到,两个人刚结婚,波伏瓦的外祖父就破产了,他不但没有获得任何财产,还背负了颇重的负担,没有得到嫁妆。波伏瓦还有一个妹妹叫作伊莲娜,波伏瓦晚年的时候,跟伊莲娜的关系也不是很好。
波伏瓦小时候是一个非常快乐,同时脾气很大的孩子。她生起气来,暴躁的情绪经常把周围的人吓坏。她一口气憋得自己脸都发紫,是那种气性很大的孩子。但是总体来讲,她是比较快乐的。5岁的时候,她进入了私立学校——德西尔学校。这也有讲究:虽然她的爸爸没有钱,但是绝对不允许她进公立学校,因为进公立学校代表着失去了贵族范儿,所以波伏瓦一定要进私立学校,但是要选择一所便宜的私立学校。德西尔学校是一所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学校。波伏瓦在校期间的总体表现是虔诚和聪明。
1914年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波伏瓦回忆说,那时的自己像“一只小猴”。她说:“他们把我教育成设定的形象,却误以为这就是我本人。”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异化的存在”,但同时也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她的爸爸作为一个一等兵,虽然没有上战场,但是也参与了战争。她感受到了物资的紧张,全家人生活在一起,家里经常因为财产的问题发生激烈的争吵。
1918年11月11日,波伏瓦听到了教堂的钟声,这意味着战争结束了。但是战争结束并没有给他们家带来幸运,因为她的父亲破产了,变成了一个新穷人。波伏瓦继续留在德西尔学校上学,她的班上来了一个她特别喜欢的同学,叫作扎扎,是个小姑娘。扎扎家有9个孩子,扎扎在家里非常活泼,经常会做出很多离经叛道的事。他们所说的离经叛道的事是什么呢?比如上台演奏钢琴的时候,她要演奏一首非常不熟悉的钢琴曲——这是她给自己的挑战,要把它弹下来。弹完琴以后,她还扭头冲台下吐了一下舌头。这个动作让全校哗然——没见过这么没规矩的孩子,竟然敢在台上吐舌头。但就是这个天性自由的扎扎,给波伏瓦的青春期带来了一丝亮光,让她发现原来人可以这么开朗。
在这个阶段,波伏瓦不再遵守禁令,她开始看爱情小说。波伏瓦最喜欢看的小说是一本美国小说,叫《小妇人》。在《小妇人》里,她最认同的是女主角乔,她认为自己和女主角乔一样,就算不结婚也没关系。同时,她的家里人给她物色了一个可以出嫁的对象,让她跟一个叫雅克的男孩在一起玩。她的生活中有三个榜样,一个是雅克,一个是扎扎,还有一个是小说的主人公乔。
在这个阶段里,她经常会觉得自己极度悲观,根本看不清楚未来。在这个阶段里,波伏瓦产生了人生的顿悟,具体是哪一天,她在回忆录中并没有写清楚。这个顿悟是什么呢?“她的顿悟发生于梅西尼亚克庄园的度假时期:一天晚上,西蒙娜临窗而坐,向花园望去。她本想祷告,但发觉祷告词只是无力的话语,她不过在愚弄自己。她对宗教愈发怀疑,渐渐无惧于违反老师、父母的规定。一瞬间,她意识到上天不再有任何意义,她也不想再自欺欺人。现在的她可以轻松地说出不再相信上天,这让她自己都惊讶不已。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否定上天并不是为了把自己从上天或其他人强加在我身上的禁忌中解放出来。相反,我发现上天已不再介入我的生活,对我来说,上天已不复存在。’”一个长期受天主教教育的小姑娘,甚至家庭的熏陶,都没能阻止她奔向自己的哲学,奔向自己的宿命。这一刻,她的人生发生了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