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以下为《彷徨》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杜素娟。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本书是鲁迅的《彷徨》。
导语:《彷徨》——现实人生中的求而不得之苦
《彷徨》是鲁迅写于1924年到1925年的短篇小说集,第一篇是《祝福》,最后一篇是《离婚》,总共11篇短篇小说,于1926年结集出版。在汉语中,“彷徨”的意思是犹豫不决、来回徘徊,不知道该走向哪里。这种状态就是彷徨。
《彷徨》中的11篇短篇小说里的人物,身份、阶层、性别和文化程度十分复杂。男性形象以知识分子为主,但也有乡绅、犯人、普通农村和乡镇的民众;女性形象有知识女性,也有农村妇女和家庭主妇。这些人物看似没有什么共同点,但从人性、人生和命运的层面来看,他们的状态存在相同之处,用佛家的话来说,那就是“众生皆苦”,每个人的人生都很苦涩,区别只在于苦的情景、层面和内容不同。
鲁迅的《彷徨》凝练在非常明确的一点,那就是“求而不得之苦”。我个人觉得,求而不得是人间最大的苦难,也是最普遍的苦难。当我们感觉自己受到社会的毒打,或者感觉到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其实剥开这个内核,就是一种求而不得的苦楚。
那什么叫“求”呢?求就是个人生存当中的需求,求而不得就是在生存当中,我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对于个人的需求往往不太进行理性层面的强调,因为我们更倾向于强调个人的奉献。当我们在讲一个人的价值的时候,我们也往往比较集中于去思考个人的奉献度。但是我们不太有一个合理的依据,让我们去关注一个人的需求是什么,他的需求的满足度是什么。这更多是由我们的道义论的影响而形成的,通常来说,奉献是一种义务,它更具备道义上的美感。
但是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人的需求更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真实的生活质量。我们的个人需求在不同的层面上是否得到了比较完整的满足,往往决定着我们真实的生存体验,包括我们的自我认知,甚至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定。所以它绝对不是一个所谓的格局很小的问题。在现实生存中,人的需求非常重要,能够关注到一个普通人的需求也非常重要,因为人的需求是生命的本质,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驱动力。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活着”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呢?其实活着——这个生存的本质本身,就是我们在不断地向自己、向他人,也向世界发出一个一个需求,并且通过个人的行动达到一种需求的满足。而我们个人的发展,包括我们个人的提升、个人的生存都是通过这样的一个需求的提出、对需求的追求,以及需求的满足来实现的。所以人的需求的产生、发展和达成,是最主要的推动我们生命生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内在逻辑。
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当中感到烦恼非常多,或者说有的时候我们感到比较大的内耗,我们往往会认为,怎么样才能够做到内心平静呢?在当下的社会当中,就有一个影响比较大的认知,很多人认为如果我们无欲无求,生命就没有烦恼了,生命的质量就提高了。比如现在的年轻人一再提到的“佛系”。
但是我觉得,这个词我们要谨慎地使用,也要辩证地理解。如果我们说的这个“佛系”指的是减少人生中不必要的烦恼和内耗,那这个“佛系”是健康的。但如果我们把“佛系”理解成,在人生中,我们要无欲无求,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一个社会当中的成员如果都无欲无求,那么这个社会基本上就停滞不前了,整个社会的创造力、活力都会大大减少。
包括很多人会说,年轻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我觉得我不止一次在社会上听到这个说法:你们年轻人为什么现在很烦恼,觉得压力很大,是因为你的欲望太多。这是一个很荒谬的看法——年轻人就是需要有很多的欲望,只要这个欲望是合理的,因为这是生命热情的根源所在。合理的欲求从来都是生命的动力、生活的热情和人生奋斗的小马达。如果一个人他真的无欲无求了,事实上生命就陷入了我们经常说的非常可怕的停滞状态,就像行尸走肉,那是非常糟糕的。
所以从这些现象当中,我们就能看到,“无欲无求”这个词需要我们做精准的理解,它指的是我们要去掉那些不合理的欲和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有欲望是不对的,更不意味着我们活着要没有需求,那是不可想象的,是非常荒诞的。
一、无欲无求不一定会带来幸福
——以《祝福》为例
我们不妨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说明这一点。我们在中学时期都阅读过《祝福》,可能很多人会对祥林嫂有一个比较刻板的印象,认为祥林嫂是个愚昧的、麻木的、逆来顺受的、被动忍受命运的一个旧女性。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仔细地去读原著,没有把原著读通,才会得出这个错误的印象。
如果我们仔细地读《祝福》,我们会发现,祥林嫂是一个充满了欲求的女性,充满了对于人生的不甘心,是一个不愿意被动接受命运,想去主动掌握自己命运的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