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主讲人:魏知超
4.5
2025.08.19上新

荐语

想洞悉群体中的人性密码?认准这本群体心理学开山之作!从“粉圈狂热”到“舆论反转”,为什么人在群体中会 “降智”?为什么简单口号就能操控人心?个体如何在群体中保持自我?百年前的洞察,至今仍不过时。 本期解读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为这部经典增添新的科学注释,助你在互联网时代的群体浪潮中,保持清醒,不被盲目裹挟。

你将获得

现代心理学视角重读经典
网络舆论场中的清醒法宝
不被群体裹挟的四大方法

主讲人

魏知超
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研究学者

精彩选段

一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就会暂时消失,理性思考能力会被群体的情绪化和冲动性所取代。
..........
一句简单的口号、一条鲜明的标语、一个有象征性的标志,对群体的影响比复杂的道理有效千百倍。
..........
尽管技术日新月异,但人类群体心理的机制依然如故;面对信息洪流和群体压力时,保持独立思考至关重要。
..........
如果有更多人对乌合之众的心理缺陷保持警醒,那么群体的力量就会更多趋向光明与理性,而不是蒙昧与狂暴。
..........
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历经420小时打磨
王甸宇
责编
舒从嘉
初审
吴彤
复审
楼岚岚
审读
李梦雨
设计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思维导图

读完本文约需8分钟

以下为《乌合之众》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魏知超。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一本传世经典,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

我们今天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形形色色的群体,比如在网上引导网暴、人身攻击的狂热粉丝,又比如舆论事件中不分青红皂白站队、造谣的吃瓜群众……他们的行为模式,仍然在反反复复验证这本书里的观察。

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面向群体的宣传活动,比如那些很“洗脑”的广告,它们背后运用的原理追溯到源头上,很多也都出自这本书。所以别看《乌合之众》是一本写于一百多年前的老书,里面的很多观点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常看常新。

《乌合之众》这个书名其实有点误导性,这本书的法语原书名直译过来是《群体心理学》,它研究的是各式各样的群体的心理。不过话说回来呢,《乌合之众》这个流传最广的中文译名,也的确是很直白地反映出了作者勒庞对于群体的态度。

“乌合之众”,一听这个词就能够感受到,作者勒庞对于群体主要是持批判态度的。勒庞的主要观点是,一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自己的个性就会暂时消失,群体里每一个人的情感和思想都会转向同一个方向,形成一种群体心理。在这种状态下,个人的理性思考能力会让位于群体的情绪化和冲动性,个人的判断力会显著下降,就仿佛从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文明人,倒退回了原始人的状态。

当然,勒庞在书里分析的组成乌合之众的群体,并不是任意一群人简单聚集起来的情况。比如说成百上千人在街头漫步,他们就算不得是群体。

勒庞在书里描述的群体,主要是指那些由不同的背景、不同职业的个体,因为一个临时的目标聚集而成的群体。既包括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经常看到的搞街头运动的群体,也包括像是由各行各业的精英组成的议会,由相互不认识的市民临时组成的陪审团等等。

勒庞认为,这种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临时聚集起来的群体,成员来历五花八门,缺乏固有的组织,也没有什么强大的规则或者纪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最鲜明、最典型、最乌合之众。

为什么作者古斯塔夫·勒庞对这样的群体这么不待见呢?

勒庞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末法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那个时候的法国,经历了大革命的洗礼,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兴衰更迭,以及巴黎公社的动荡,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勒庞对当时的各种群体事件进行仔细地观察之后,屡屡发现,一旦个人聚集成群,温和的理性就会被极端的激情所取代。不但在街头上,群体的激情很容易演变成暴力和混乱,哪怕是精英知识分子,在群体的环境中也会失去平日的冷静和理性。基于这些观察,勒庞对群体就抱有了非常警惕甚至是贬低的态度。

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到,《乌合之众》这本书是有非常强的时代印记的,深受勒庞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勒庞那个年代的心理学研究,还没有进入到成熟的科学实验阶段,所以接下来在介绍《乌合之众》这本书的观点的时候,我也会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它进行佐证和补充。看看里面有哪些高明的洞察,是被后来的科学研究反复证实的,又有哪些观点需要我们批判性地继承。

我会从下面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这本书:

第一,乌合之众有哪些典型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第二,乌合之众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有思考能力的个体一旦组成群体就会被降智?

第三,有哪些典型的乌合之众的案例?

最后,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乌合之众的心理缺陷?

一、乌合之众的特征

那么典型的组成乌合之众的群体,有哪些心理和行为上的特征呢?

01 理性让位于感性

如果我们要提炼出一个群体最鲜明、最核心的特征,那应该就是理性让位于感性。群体往往是随着自己的情绪和直觉行动的。人在群体里容易变得非常情绪化,很冲动,行动很少受理性支配。

用勒庞的话来说,群体行为几乎是完全受外界刺激和本能驱使的,很像情绪化的儿童一样,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群体几乎没有理性推理的能力,做不到深入思考或者权衡利弊。

当然,把所有的群体行动都说成是容易盲目冲动、走极端,显然也是不公平的。实际上有些有组织的群众运动表现出了惊人的纪律性和耐心。比如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又比如美国民权运动时期,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都说明群体也可以展现出理性的、克制的一面。

不过刚才说的这些群体都是被事先组织起来的。如果特指那种临时聚集的无组织群体,那他们确实可能更容易受到一时的情绪左右,缺少理性的制衡。

这些群体的行为往往是一时冲动的结果,可以在顷刻间从崇拜转为仇恨,从欢呼转为暴怒,完全受当时情绪的支配,非常冲动易变。这种特征在很多场景下都能够得到印证。

比如说娱乐圈中明星塌房的现象,就具有非常明显的情绪化的特点。某位明星可能因为才华或者形象,被捧为全民偶像,但一旦曝出负面新闻,公众的态度往往就在一夜之间,从狂热追捧转为强烈谴责,甚至形成全民粉转黑的现象。

群体的情绪不但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很快波动,而且总是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比如一些街头抗议活动,一旦有人带头砸毁了一扇窗户,整个人群就可能立刻群情激愤地投入打砸。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群体决策常常比个人决策更加偏激,更敢冒险。因为个人在群体中一方面感到自己被很多人支持,另一方面感觉个人的责任被分散了,顾虑减少了,于是行动起来也就更加地不计后果。这与勒庞的观察是不谋而合的。

这种走极端的倾向很多时候也直接体现在群体的情绪反应上。群体经常会进入一种“情绪沸腾”的状态。比如说在互联网舆论事件里,吃瓜群众往往会被一时的情绪煽动,迅速形成一边倒的激烈声讨或者狂热支持。然而当事件反转,或者真相浮出水面的时候,许多人才反应过来自己是被群体的情绪给裹挟了。如果自己是独处的话,那情绪反应可能就远远不会这么激烈。

由于缺乏理性思辨的能力,群体的态度也非常容易走极端。群体要么热烈崇拜,要么彻底憎恶,要么全盘相信,要么全盘否定。像是怀疑、谨慎、权衡这类比较中庸的态度,在群体里是很少见的。

群体的态度往往是非黑即白的,一旦形成意见就会推到极致。

现代心理学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叫作群体极化。群体极化就是指一群意见相同的人在一起讨论之后,往往会得出比一开始的立场更加极端的结论。这一方面是因为群体成员相互强化了彼此的观点,另一方面是从众的压力让温和的声音、反对的声音很少能够发出来。

比如在网络社区里,如果大多数人在谴责一件事,很少有人敢出来泼冷水,那结果评论区的愤怒值就会越来越高,最后演变成一边倒的口诛笔伐。勒庞的洞察还是相当精准的。

那么我们接下来介绍的群体的其他几个典型特征,可以说都是理性让位于感性,这个核心特征的具体体现。

02 只接受简单明确、形象化的观念

群体的第二个鲜明特征是,只接受简单明确、形象化的观念。

勒庞认为,任何稍微复杂一点点的观念,都是无法在群体的头脑中立足的。群体无法进行深入思考,他们只能够理解简明扼要、形象具体的观点。

如果要打动一个群体,就必须把思想具体化、形象化。勒庞非常强调具体的图像对群体思想的支配作用。群体思考问题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是各种具体的画面,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勒庞说,语言对于人群的影响力是来自它唤起的形象和联想,而不在于精确的含义。

所以勒庞认为,用一句简单的口号、一条鲜明的标语、一个有象征性的标志,来激发群体产生具体的想象,比跟他们讲复杂的道理有效千百倍。

比如说,如果你想向人群宣传反战的理念,那么与其搬出一大堆复杂的战争伤亡数据和国际关系分析,不如就讲述一个受战争摧残的家庭的故事,或者展示一幅失去家园、在战火中茫然无措的孩子的照片。这种形象化的冲击力远比严谨的数据更加打动人心。

总之,你很难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服一个群体,但却可以通过制造某种感受来影响他们。让他们感觉某件事是真的,往往比用逻辑证明它是真的更加重要。

勒庞的这些观察对后世的传播学影响非常深远。无论是商业营销,还是公益宣传,成功的传播往往都依赖于简洁有力的口号和生动形象的视觉符号。

比如说,公益广告常常通过展现一个孩子的笑脸,或者是一双渴望的眼睛,来传递关爱弱势群体的信息,而不是长篇大论地论述社会问题。

这种理念是现代宣传学之父爱德华·伯奈斯最早确立的,而爱德华·伯奈斯就坦承自己深受勒庞的启发。可以说勒庞不但是社会心理学的鼻祖之一,他也是传播学的鼻祖。

基于群体只接受简单鲜明的观点这一特点,勒庞还进一步分析了什么样的语言技巧最容易改变群体的认知。

勒庞说,想要说服群体,在语言技巧上有两大法宝,分别是断言重复

断言就是要毫不含糊、斩钉截铁地宣称某个观点,不进行繁琐地论证,也不提供复杂的证据,只用坚定有力的陈述来表达就可以了。

勒庞说,越简洁有力、越不讲理的断言,威力就越大。群体不善于进行复杂的逻辑分析,而喜欢接受简单的概念,所以斩钉截铁的断言,反而会给他们一种“这就是真理”的幻觉。

影响群体认知的第二个语言法宝是重复。它与断言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不间断地、简单直接地反复强调同一个观点,那么即使最初听起来有些荒唐的说法,最终也能够深入人心,甚至被群体当作不言而喻的真理来接受。

勒庞喜欢引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修辞中最重要的手段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因为通过重复,断言就可以潜入到群体的大脑,深入他们的潜意识,最后被下意识地当作真理。

现代的广告和宣传也深知断言和重复的威力。各种洗脑口号、品牌slogan(标语),都是通过不停地重复一句断言,直到大众不假思索地认同为止。

勒庞还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语言是会磨损的。某些口号用久了就会失去原有的形象感染力,这时候就得换一个新说法。比如说,几十年前,“高品质”这个词可能就足以吸引消费者了,因为它传递了一种可靠和高端的印象。

但随着时间推移,“高品质”就被过度使用,就变得平平无奇了。消费者就不再对它敏感,于是品牌可能就会引入新的词汇,比如“匠心打造”或者“极致体验”,来重新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关键不在于这些词本身是不是更加精确,而是在于它们还能不能够引发消费者形象化的联想。

群体乐于接受简单具体形象生动的观念,这个特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谣言那么容易在群体里传播。因为谣言往往都能够激发出人们头脑中非常鲜明形象化的想象。

比如说,一条谣言声称“某某品牌的食品是秘密使用工业废料和有害化学物质加工的”。尽管缺乏真凭实据,但是工业废料和有害化学物质这些词,往往能够立刻在人们头脑中形成肮脏危险的鲜明图像,引发强烈的恐惧和排斥。这远比一份包含各种检测数据的官方澄清报告,更加容易被记住和传播。

总之,群体对形象鲜明、简单直接的观念情有独钟,很多人就会利用这一点来左右群体的认知。

03 容易被权威影响

接下来是群体的第三个鲜明特征:容易被权威支配。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解读文稿
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在听
娱乐至死400119106

娱乐至死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如何保持思考的能力?
播放量63.61万
后真相时代400070664

后真相时代

原来真相也会说谎?你以为的“你以为”不一定是“你以为”!
播放量49.30万
软瘾:戒除你的软性成瘾习惯400037750

软瘾:戒除你的软性成瘾习惯

玩手机一时爽,玩完后泪两行,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上瘾?
播放量138.32万
人心的本质400132430

人心的本质

“吃瓜”吃成“网暴”?看懂人心本质,不做乌合之众
播放量83.89万
社会心理学400118465

社会心理学

清北必读书单,实用版人性大百科
播放量142.00万
选择帆书的理由
关于帆书
帆书是一个提供书籍精华解读的平台。
优势
实力
10年讲书历史,6500万书友信赖
省时
45分钟听懂一本好书
专业
各领域权威人士担任讲书人
丰富
超800本好书,覆盖心灵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职场生活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