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
无意识顺从与觉知

无意识顺从与觉知

主讲人:樊登
4.7
2025.09.13上新

荐语

大多数人一直在遵从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却很少问一句“为什么”。本期解读告诉我们:这种无意识的顺从可能会拉低我们的幸福程度,甚至正在伤害我们的健康。一旦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现状,我们就不再注意到变化和新的可能。听完本期解读,让我们一起拥抱有觉知的生活,让自己过得更勇敢、更明智、更幸福!

你将获得

打破固有认知,提升觉知水平
不再自我设限,活出更多可能
在不确定性中重获人生掌控权

作者简介

[美] 埃伦·兰格
哈佛大学心理学终身教授
兰格教授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已逾50年,她主持了多项具有 开创性的心理学实验,如“逆时针”实验等,并因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荣获“古根海姆奖学金”、美国心理学会“心理学公共利益杰出贡献奖”、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协会“应用心理学基础科学杰出贡献奖”、“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奖”,以及“戈登·奥尔波特关系奖”等众多重磅学术荣誉。

精彩选段

生活就像艺术:虽然我们倾向于赞扬遵守规则者,但我认为打破常规往往是必要的。
..........
第2页
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依赖他人为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
第83页
把不寻常的现象看成不确定的,而不是“不可能的”,让今天的“不可能”变成明天的“当然”。
..........
第202页
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经历287小时的精心打磨
宋瑶
责编
刘程程
校对
桑云婷
审核
钱赵力
终审
张玥
审读
陈凤
设计指导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思维导图
读完本文约需6分钟
以下为《无意识顺从与觉知》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各位好,今天我要讲一本给我的头脑带来巨大冲击的书,我相信你听完这本书之后,你的思维也会有一些革命性的变化。这本书叫作《无意识顺从与觉知》。很多人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都不知道是干吗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历史上首位女性心理学终身教授。讲这本书的风险很大,因为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很容易被人剪下来,断章取义,变成一些唯心主义的说法。

实际上,作者研究的东西就是身心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念头、想法对身体的影响,并且全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论证的。因为作者是心理学的教授,她会用心理学实验来证明她的观点。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去剪这本书的片段,这有可能会曲解我的意思。我希望大家能把整本书听完,听完以后你才能够理解人的身体多么有意思。

【可怕的无意识顺从】

无觉知地遵从规则有什么问题呢?这句话我要念出来,这不是我说的,因为太具有革命性了,作者说:“在任何情况下,无意识地遵守规则都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因为她在写这本书的过程当中,她的妈妈一直在生病,所以书里有很多来自她在这个治疗过程中的感受。比如说一个人在体检前,感觉身体很健康,去体检之后,检测结果出来说有癌症,这个人立刻就不行了,整个身体就垮掉了,肉眼可见,这个人在几个月之内就崩溃了。如果他不知道这件事的话,大概率还是可以好好地活这几个月的,但是由于精神的崩溃,由于对于规则的遵从,他的身体垮掉了。

什么是对规则的遵从呢?比如得了癌症就等于危险、要死,这是一个社会规则,我们绝大部分人会无意识地去遵从社会规则。体检的时候某一个指标不合格,就会感到害怕、紧张,然后就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这样一讲,你就会觉得这是唯心主义,都是瞎想的。作者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对这些指标的定义就是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变化。所以我说作者的观点是革命性的,原因就在这儿。

【不要对人生后悔】

任何事都不必后悔。人生中没有任何事值得后悔,因为正是你感到后悔的那件事,把你带到了今天。你做了那件让你后悔的事,它决定你人生的道路朝这边走了。事情的发展是单向的,就一条路。你所谓的后悔是你误以为有一个平行宇宙,你误以为如果做了别的选择的话可能会更好,但说不定如果那样你早就“淹死”了。因为有很多种可能性,这是很难讲的。

那怎么理解后悔这事呢?我们得知道控制幻觉。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反刍也好,或者是纠结也好,后悔也好,这些统称为内耗。这个内耗的核心原因是我们有一种控制幻觉。控制幻觉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熟悉感的意义。什么是熟悉感的意义呢?比如你的爸妈特别希望你考编,他们认为有个铁饭碗、有编制,这是非常好的。但有编制真的那么安全吗?不是,是因为他们对于这种有编制的生活很熟悉,觉得这样是好的。

【不内耗的好方法】

我们不应该整天纠结于怎样决策才更好,而是要在做了决策之后让它更对。比如你纠结考编还是考研,爱考啥考啥,考上了以后好好干就行。考上研究生就好好学,考上编制就好好干,不出国读书就好好工作,出国读书了就好好学习,就是让你的决策更对,这种做法才是对的。

“对决策结果的担忧会导致防御性悲观主义,即我们不断地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失败的策略。事件没有好坏之分,是我们的想法让它们变成了这样。”因为我们防御性地悲观,我们觉得尽量往坏处想,尽量预防坏事发生。你一天到晚都在努力地预防坏事,会导致你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这个不是做事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方法,而是让我们原地绕圈的方法,天天都在努力地防御坏事发生。我们应该知道有些事情无所谓好坏,我们要先想清楚我们要去哪儿,要努力地奔着那件我们要做的事情去做,而不是天天都处于防御悲观的状态。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解读文稿
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在听
清醒地活400071952

清醒地活

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
播放量2336.31万
变好的方法400103839

变好的方法

挖掘内心的伤口与黄金,让你的人生无所畏惧
播放量1808.76万
在世界上找到你的位置400096755

在世界上找到你的位置

九大成年法则,助你独当一面
播放量953.32万
不被定义的年龄400119011

不被定义的年龄

诚邀你重新思考年龄到底意味着什么
播放量556.74万
轻松主义400122524

轻松主义

拒绝内卷,成功之路本可以更轻松
播放量1108.52万
选择帆书的理由
关于帆书
帆书是一个提供书籍精华解读的平台。
优势
实力
10年讲书历史,6500万书友信赖
省时
45分钟听懂一本好书
专业
各领域权威人士担任讲书人
丰富
超800本好书,覆盖心灵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职场生活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