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力量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7分钟
以下为《抑郁的力量》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书友你好,我是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黄峥博士,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书名叫作《抑郁的力量》。
关于本书
01 什么是抑郁的“力量”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我觉得,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看待抑郁的非常不一样的视角。以往很多介绍抑郁症的书,它们往往都在告诉你,导致抑郁的原因是什么,抑郁症有哪些症状、危害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抑郁症、治疗抑郁症,怎么避免复发等等。
但是,这本书不太一样。它更多地想要探讨的是,抑郁这种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存在什么样的价值。作者认为,与其说抑郁症是病态的情绪问题,不如说它是一种“提示”,或者说是“警报”。它是在提醒你,现在的生活方式可能不太适合你,你得做出改变,才有可能摆脱抑郁。在这本书的背面有这样两句话,我觉得能非常好地概括作者的观点,是这样说的:抑郁不是敌人,而是帮你活出自我的“朋友”。抑郁在给人造成痛苦的同时,也孕育着重生的机会。这些观点就对应着这本书标题当中所提到的“抑郁的力量”。
当然,作为一名心理从业者,我肯定反对通过任何形式把抑郁症这种疾病进行无害化、轻视化的处理。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得了抑郁症的人很痛苦,一定要重视并且跟上合理的治疗。但是,如果能在了解抑郁症危害的同时,也去关注和挖掘它有积极意义的一面,这会有助于我们在现状的基础上,从更多的角度去突破抑郁症,也能帮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看待抑郁症。
02 抑郁正在蔓延——“僵尸化”
国外有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抑郁症的毕生发病率大约是15%~20%。也就是说,有接近1/5的人在一生当中,至少经历过一次能够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抑郁症。除了这种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抑郁症之外,更多的人处于一种叫作“亚健康抑郁”的状态。这本书里有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作者把这种亚健康抑郁称作“僵尸化状态”。就是指出现精神上的倦怠、疲劳,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无法感知到兴奋、好奇心,对未来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愿望,唯一的愿望可能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活得轻松一点。
“僵尸化状态”在人群当中存在的比率,比抑郁症的发病率还要高很多。它可以说是一种还没有达到抑郁诊断标准、但已经出现中轻度问题的状态。当这种身心麻木的状态成为生活常态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去回避和无视抑郁的倾向了。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学会跟抑郁情绪共处,甚至是从中得到力量。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希望在一个“僵尸化”不断蔓延的时代,给大家一个拯救自己的突破口。
03 关于本书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泉谷闲示,他是日本一家精神专科医院的院长,治疗抑郁症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他见过各种程度不同的、症状不一样的抑郁症病人,还有形形色色的病人家属。作者在长期的临床经验中就发现,病人和家属们对于抑郁症、抑郁情绪的误解实在太多了。所以他就开始在日本的一家杂志上写专栏,连载了一些关于抑郁症的科普文章,比方说他总结的《关于抑郁症的24个误解》等等。咱们今天讲的这本书,就是作者在这些连载文章的基础上扩充之后得来的。
所以这一整本书,其实归纳一下,作者就是想要破除大家对抑郁症的常见误解。比方说有人觉得,只有那些内心脆弱的人才会抑郁,我内心强大,所以我就不会抑郁。真的是这样吗?还有,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跟我说他抑郁了,不能上学,不能念书,但是我看他打游戏的时候特别起劲,手机上跟朋友聊天也聊得挺嗨,一点都不像抑郁的样子,他是不是装的呀?还有,有的员工天天上班迟到、消极怠工,去医院一查,说他得抑郁症了,要休假,结果休假的时候,他居然可以到处在外边玩,天天发朋友圈。咱就说,抑郁症的人不应该是什么事都不想做,哪儿都不想去,就特想待在家里吗?他说他抑郁了,是不是装的呀?
不仅如此,在抑郁症的治疗和康复的阶段,大家也有很多误区。比方说有人讲,我家属抑郁了,成天昼夜颠倒,过美国时间,天天除了睡觉就是打游戏,我是不是该纠正他?或者说,我的家属说他抑郁康复了,结果回去工作没几天,他又抑郁了,这怎么还反反复复的,难道还治不好了吗?
接下来,我就带大家逐一来解答这些疑问。
关于是否罹患抑郁症的认知误区
01 内心脆弱的人才会抑郁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只有内心脆弱的人才会抑郁吗?
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对抑郁者说:“哎,你就是太敏感、太矫情了,意志力薄弱,所以你才会抑郁。你内心强大一点,就不抑郁了。”但是作者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临床研究发现,很多患上抑郁症的,往往正是那些意志力强大的人。
为什么意志力强大的人反而会抑郁呢?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来解释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作者把人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头脑,第二部分是内心,第三部分是身体——这当然只是一种非常粗略的分法,它不够精确,但是能让我们快速把握头脑和身心的关系。作者说,头脑负责理性控制,我们所有的理性想法都是由头脑产生的;而内心则包含了我们人类的感性层面的东西,比方说情感、欲望、好恶、需求等等,它们都是由内心产生的。最后,身体负责我们的感知觉,包括渴了、饿了、热了、冷了、困了、累了等等。只有当头脑当中的理性、内心当中的感性,还有身体的感受,这三者可以协同运作的时候,人才会处于一个心理健康的状态。
(头脑和身心关系的示意图)
那抑郁者的问题是什么呢?他们是让头脑长期处于绝对的“独裁统治”地位,让内心和身体都成了头脑的附属,成了头脑“压迫”的对象。这种情况下,头脑就不断地用理性思维给内心和身体“下命令”“抽鞭子”,告诉它们,不允许偷懒,不允许表现出感性。身体觉得累了吗?不行,不能休息,要继续工作,继续学习。就是说,头脑在不断地给身心下达严苛的指令,与此同时,它却几乎完全忽视身心的需求和求救的信号。
(头脑对内心和身体的“独裁统治”示意图)
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达到了一个临界值的时候,内心和身体就“干不动”了,因为它们实在没有办法满足头脑的要求,所以它们就“罢工”了——这就是最近几年我们经常能在网络上看到的“抑郁症的躯体化表现”。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其他心理疾病的躯体化表现。比方说,一个人可能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办法走路了,或者莫名其妙地就控制不住开始流眼泪,身体也不受控制地僵住了等等。但这个时候,意志过强的头脑往往会变本加厉地鞭策内心和身体,比方说它会在脑海里对你说:“你还想不想出人头地了?这点事都做不到?真没用。”这时候,头脑就会把内心和身体判断为毫无价值的“废物”。当这种想法挥之不去的时候,自杀的念头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
在作者看来,抑郁就是身心在以一种类似“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向头脑这个“独裁者”发出了抗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