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一本与25%的人群密切相关的书籍。这本书的名字是《终结拖延症》。许多人都认为自己属于那25%的人群,实际上这是一种颇为有趣的现象。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一些事情总是被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完成。
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有时母亲让我帮她订几张火车票,我往往要等到出发在即、被催促了多次后,才会去操作。其实这只需要在手机上花费一分钟即可完成,但我却不断拖延,直至母亲愈发焦急,才最终完成订票。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后来才了解到,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有明确的称呼,被称为“简单拖延”。许多人会把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情不断拖延。事实上,拖延症有多种类型,而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将能够进一步理解。
全世界约有25%的人存在拖延症。需要注意的是,偶尔的拖延行为并不等同于患有拖延症,就像有强迫行为并不等同于强迫症一样。许多人会反复确认门是否锁好、车是否上锁,这些都属于强迫行为。但只有当这种行为带来痛苦,甚至影响生活时,它才会被定义为强迫症。
同理,简单的拖延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拖延症。但若拖延导致了生活中的挫败感、降低了自我评价,甚至让人产生痛苦感,那么它便可被视为拖延症。由此可见,这一现象在人群中比例并不低,值得重视。
在认知疗法中,有一种经典的五步法,即ABCDE模型。其核心逻辑为:
A(Activating event):事件发生;
B(Belief):个人对该事件的看法;
C(Consequence):产生的结果;
D(Disputation):质疑或干预对事件的看法;
E(Effect):新的效果或结果。
以写报告为例:假设任务要求在周三提交,而个人的想法是“等到周二再开始写”。最终结果往往是匆忙完成,质量欠佳,但却为自己找到了借口——“毕竟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这是一个典型的ABC链条。
若在B阶段进行干预,思考“我为什么非要拖到周二?这样是否会让我更加焦虑?”,便能重新形成新的信念。例如:“如果我现在就开始,可能只需要三小时便可完成,接下来几天会轻松得多。”这样便形成了积极的E结果。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能够与自身的拖延行为进行对话,审视其背后的心理机制。这样的觉察为改善拖延提供了可能性。事实上,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拖延,还适用于应对紧张情绪、愤怒情绪等情境。
我非常认同Facebook的一句座右铭:“完成优于完美”。在此前推荐的《向前一步》中也提到过这一理念。与其因为追求完美而迟迟不动,不如专注于将任务完成。事实上,过度追求完美常常导致结果更不理想,而仅仅带来心理安慰。
因此,应当学会克服对失败的恐惧,立即行动。只要完成了,就已经迈出了战胜拖延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