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8分钟
以下为《中国哲学简史》(下)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读书APP的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上一讲我们讲到诸子百家,诸子百家里边孟子曾经做过一个预言,说谁能够一统天下呢?孟子说“不嗜杀者可以一统天下”。就是将来一统天下的人,一定是一个不喜欢杀人的人。但是特别不给面子的是,统一中国的竟然是秦始皇。这个人不但喜欢杀人而且还焚书坑儒。
那天我在陕西一个村里边逛,我说你们这个村怎么地这么黑呢?说陕西还有黑土地,他说这就是遗迹。我说什么遗迹?焚书坑儒的遗迹。那你说孟子的预言错了吗?实际上也没错。为什么呢?秦朝只是一个过渡阶段,就是整个秦朝的统治维持了不到十五年就被推翻。所以这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真的是一个不嗜杀的年代,就是汉朝。
汉朝所出现的第一位大哲学家,冯友兰教授把他称作是汉帝国的理论家,叫董仲舒。董仲舒写过最有名的书叫《春秋繁露》,这个《春秋繁露》怎么写的呢?据说董仲舒是把家里的窗帘垂下来,然后三年不朝外边看一眼,就是保证自己每天连窗外的风景都不带看,他也不怕近视。每天就这么一直写,一直写,写了三年时间,写出《春秋繁露》。
而且董仲舒讲学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叫下帷讲诵,就是他和他的学生之间不见面。在面前垂着一个帘子,然后学生在帘子外边,他在帘子里边这么讲颂,然后传授。《春秋繁露》在学术史上是有着相当的地位,因为它有很多开创性的一些见解。董仲舒对儒家的贡献是很大的,因为他去说服汉武帝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你知道这里边我们要感谢汉武帝这个人,为什么呢?汉武帝他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他不像秦始皇那么极端。
你说如果秦始皇来干这个事,搞不好就是把别的书全给我灭了,然后就剩这一本。那个可能又是一种很糟糕的状态。而这个汉武帝是说我们官方推荐是这个儒家的书,然后你们大家都学这个,都来看,但是其他的书也允许它存在。
《春秋繁露》这本书被冯友兰教授概括为是五行阴阳家与儒家的合流。就是董仲舒一边研究儒家,你看它名字叫《春秋》。他认为《春秋》这本书给我们的暗示和启发实在是太大,他甚至觉得孔子是那段时间的统治者。就整整那几代的统治都是孔子做出来的,匪夷所思。然后他又结合了阴阳家,我们在上一讲当中没有怎么讲阴阳家。
实际上阴阳家最大的影响是反映在董仲舒这,他认为人和这个天简直是一回事儿。就是这个上天造出这么一个人出来以后,虽然人只有这么小一点,但是五行俱全。和天的架构几乎是一模一样,所以他特别追求天人合一。你比如说四政,就是一个国家有四种政策,庆、赏、罚、刑。这庆、赏、罚、刑四政怎么用呢?春夏秋冬。所以你看我们过去经常听说,谁家被判了秋后斩。为什么秋后斩呢?因为只有在冬天的时候才到最后一步上刑,为什么呢?因为天是到了秋天才落叶的,肃杀之气。冬天一股肃杀之气,百花凋谢,然后整个植物的叶子全部落光,这时候你才能杀人。就是连国家做这些庆赏罚刑的这些事都要和春夏秋冬配备。
更好玩的是这个,官员分四等,为什么?四季嘛,春夏秋冬四季嘛。每一等官员有三个助手,为什么三个助手呢?因为一季三个月,所以有三个助手。所以他在架构整个国家的时候,全部是希望能够把天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叫“天不变,道亦不变”,一个国家叫受命于天。所以在董仲舒这儿提出了被后人经常痛骂的三纲五常这些伦理学说,什么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宇宙论,他说天、地、阴、阳、木、 火、金、土、水、人这10种要素,构成了整个的宇宙。
然后人是天的复制品,这里边有一段话。他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怎么成之呢?董仲舒认为是靠礼和乐,也就是靠教化和修养来成的。所以他把人的地位其实提升的也很高。关于人性是善是恶的这件事情,他说善恶都不对。就是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都不对。他说“善如米性如禾”,这个禾虽然能够出米,但是禾谓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所以他说“米与善人之继天而盛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旨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
他非常强调王教。就是如果人天性就是善的,就不需要王教,就不需要礼乐成之。但是如果你知道你的本性当中是像糙米一样,像那个稻谷一样还没有筛过的,那么就需要王教来帮你不断地修正来筛选,才能够把你的真善提炼出来。为什么说董仲舒是阴阳家和儒家的结合呢?就是在过去人们认为整个历史朝代的更替是有五德的,就是金木水火土五德,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属相。这个属相比如说金克木,那么当上一代是木的时候,那下一代出来的这个属相就是金。所以这个五德不断地运行。
但是到了董仲舒这他用三统来替代武德,什么叫三统呢?就是黑统、白统和赤统。他在《春秋繁露》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按照董仲舒的说法,说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代表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历史循环的一周。然后继周之后历史又开始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该代表黑统。就是中国历朝历代有很多人喜欢用比喻,用天道来介入这个人间,这个习惯最重要的从董仲舒这开始的。
他认为天地和整个政策是完全感应的,所以如果你做错了什么事,老天一定会有反应。比如说那边突然6月飘雪,那肯定是有问题,然后那边突然发洪水了,那边怎么怎么样。所以古人对于这些没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把它和政治因素连接起来,因为他们认为天人合一,这些东西是一致的。这是我们说汉帝国的第一个理论家叫董仲舒,他写过最有名的书叫《春秋繁露》。有机会等你将来退休以后好好研究一下这本书,因为读起来真的相当的艰涩。我那天见我的大学老师,我问他说,最近老师在读什么书?他说就在读《春秋繁露》。我一听就肃然起敬。
那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儒家会兴盛?其实从大的历史观的角度来解释是能够理解的。因为人们太痛恨法家了,就是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严苛的法家的方法来统治。所以当刘邦攻入咸阳以后就说了,约法三章。说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一切法律都作废。所以儒道两家在这个时候慢慢地崛起,是有这个大的历史背景。我们有了这个脉络之后,你就能够很容易理解中国的这个政治和中国的哲学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接下来就是儒家的兴盛和道家的再起,那么儒家兴盛到什么程度?孔子已经被神化,所以竟然有人写了纬书,这个纬是经纬的纬。你看不是有六经吗?《诗》、《书》、《礼》、《乐》、《易》、《春秋》。有六经,既然有经,那就应该有纬,所以就有人写了《诗纬》、《书纬》、《乐纬》什么各种纬。所以这些纬书很明显都是汉朝的人假写的。但是他们当时说,发掘了最新的书。实际上是假的,叫六纬。这个纬书当中说,孔子是黑帝大神的儿子,曾经行了许多的神迹。在纬书当中孔子被推上了神的地位,认为他可以预知未来。如果这些看法果真得以流行的话,孔子将在中国享有如同耶稣在西方的地位,儒学就将名副其实的成为一种宗教。但实际上后来纬书逐渐地都被淘汰掉了。
这个学派分成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是干嘛?就是以杨雄和王充为代表的,他们认为应该更多的去发掘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的那些经典。我们依据那些老的经典来做事儿,这是古文经学的核心。所以王充写过最有名的就是《论衡》,王充反对天人感应,反对这种机械的类比,反对机械论。然后王充的论衡为道家的复兴,从道家到这个道教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铺垫。而这个今文经学,就是像董仲舒这样的现代人所编的东西,汉以后的人所编的东西。
那么公元220年,汉朝随之灭亡。汉朝灭亡以后,随之而来的是政治的分裂和动乱。一直拖延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其间四个世纪,中国分裂成南北朝,然后南部战乱连绵。另一个特点是北部的外族兴起,有的通过战争在中国北部建立的国家,有的则以和平迁徙的方式移居到中国北方。在北方曾建立过几个朝代,据统治地位的都是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但在他们的统治范围始终都未曾到达长江流域。这四个世纪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六朝或者南北朝。
那为什么要交代这一段历史的变化?就是你理解了当时人们整天处在战乱之中,你比如像三国的时候,中国的人口一下子锐减了三分之一,就是战乱不断。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关心什么?人们这时候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保身,如何在这个战乱当中去愉快地学,愉快地生活。所以接下来你就理解了玄学的出现。这时候我们要讲到特别美妙的一群人,也就是我们说的竹林七贤,非常的潇洒。他们喜欢清谈,喜欢做很多出人意表的事情。
那么在竹林七贤到我们这个历史当中之前,还有一个叫崇尚理性的玄学。崇尚理性的玄学的代表人物有两派,一个派是王弼,王弼这个人有多了不起?大家都知道王弼注的《老子》是非常有名的。王弼注《老子》,注《易经》,是非常有名的一个学者。但是你知道王弼死的时候才23岁,就在我们今天看来一个23岁的孩子能干什么?就大学还没毕业,什么都没学到。但是王弼在23岁死之前,就已经注完了《老子》和《易经》,成为了当时非常著名的大学者。
另外崇尚理性的玄学家就是郭象和向秀。大家都说郭象注《庄子》,但是很多人讲说郭象注的这个《庄子》是抄向秀注的这个《庄子》。所以后来有比较严谨的学者就说,《庄子》的这个注是向/郭,叫向郭注,就是向秀和这个郭象两个人一起注的。据说是历史上注的最好的版本。
那么另外一派玄学就是豁达率性的风格。豁达率性的风格当中就要提到一个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新词叫作风流。我们都说魏晋气象是特别风流的气象,这个风流是从哪体现的呢?你要去看一本书,晋朝的刘义庆写的一本书叫《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这本书里边所记载的就都是这些风流人物的这种风流雅士。
那么风流的界定是什么?冯友兰先生对风流做了一个界定,他说风流其实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难以确切说明的词语。从字面上讲风流是荡漾着的风和流水,和人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他似乎暗示了有些人放浪形骇、自由自在的一种生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