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家庭的觉醒》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书友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李小萌,今天我要为大家解读这本书,叫《家庭的觉醒》。
在做了妈妈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一点:陪伴和爱的本能,也是需要“自我觉醒”的。
38岁的我,成为了妈妈,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全心期待着孩子的降临。但即使是这样,我也没能在第一时间做好陪伴和爱的觉醒。
在我女儿出生的头两年,我对她所有行为的第一反应、我嘴里说出来的,都是我爸以前对我的严苛的评价。直到脱口而出之后,我才惊讶——那些老话、俗话、记忆中的批评、对孩子并不友好的指责和随意评价,仿佛已经刻在我的脑子里,张口就来。我得学着把这些话咽回去,换一套我认可的系统来回应她。
这让我想起我做《你好,爸爸》这档节目时的一次采访。在《你好,爸爸》的采访中,我对所有的嘉宾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对爸爸最初的记忆是什么?
大部分的嘉宾要么是说“没有印象”“不记得了”,要么就只能追溯到六七岁。当采访演员夏克立时,他告诉我,他印象中比较清晰的画面,大概是在两岁左右,爸爸和他在河边堆沙子城堡的场景。而现在,他和他的女儿夏天一起玩时,常常玩得比他女儿还疯。
当你的父母给予了你爱和陪伴,那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唤醒这份本能会容易不少。如果因为种种生活的偶然,我们没有得到这份爱和陪伴,那我们就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觉醒这份爱和陪伴的本能。这个过程也是我们重新爱自己、重新成长的破茧而出的过程,它确实令我们非常痛苦,但值得我们为之努力。
今天要讲的这本《家庭的觉醒》,就和我上面说的这个观点息息相关。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它给我了极强的冲击感。正如书名中的“觉醒”二字,能打破你固有的思维,带给你新的灵感和力量。
比如,作者沙法丽•萨巴瑞认为:
孩子不需要我们带领他们觉醒,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觉醒的。重要的是成人自己内心的觉醒,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量的教养。
这与我们熟知的传统教养方式不同,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其实,每一位父母都有能力培养出具有高度适应能力,并在情感上与父母保持深度联结的孩子。但实际上,很多父母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被现代社会对养育子女的误解和自身内在的局限蒙蔽了双眼。
同时,这本书的作者沙法丽•萨巴瑞的特殊经历,也让我特别推荐你读读这本书。
沙法丽•萨巴瑞是一位印度女性,对东方哲学非常热爱和熟悉,同时也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她专注于研究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融合,是家庭动力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专家,她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过各类人群,比如亚洲海啸的幸存者、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女性、年老体弱者、企业领袖等。她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在各大公司、学校与家长团体发表演讲,东西合璧的特点让她赢得了全球范围的受众。
在这本书里,她希望在人类最深层的渴望与日常生活琐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父母既是觉醒者,又是养育者;家庭生活既是柴米油盐,也是修行。不仅教你如何处理亲子关系,也带领父母踏上一段心灵的觉醒之旅,摆脱为人父母的恐慌和焦虑,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了,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吧。
一、父母生气,是孩子的错吗?
书的一开始,作者就用了一个非常普遍又生动的例子,把每个人带入自己养孩子的片段,引人深思。
“我不去,妈妈,我就是不想去!凭什么要我参加你朋友无聊的聚会?”12 岁的玛雅对妈妈给她安排的活动毫无兴趣,表达着自己的愤怒。
她转身走进自己的房间,“砰”地关上了房门,这种反应夹杂着倔强、坚持、任性。
妈妈被玛雅的行为惊得合不上嘴,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明明我是为她好,她怎么能这么对我说话?她应该时不时地听我的话。”
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妈妈也愤愤地冲进玛雅的房间,高声宣告:“不许你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你必须尊重我,你必须马上道歉,并参加聚会。”
说完,正如玛雅一样,妈妈夺门而出,并把房门大力地甩在身后,妈妈用同样情绪化、不理智的方式,在和孩子作着对抗。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到了自己?这样的场景几乎每个家庭、每个妈妈都经历过。
比如有一位妈妈这样和我倾诉过:
在她家儿子还很小的时候,睡眠一直不好,天天晚上睡觉前哭闹,折腾一两个小时都很正常。即便她有这个心理预期,也学习过相应的科学知识,可还是忍不住爆发了。
有一次,她尝试了所有的哄睡方法,洗澡、按摩、听音乐、讲故事、喂奶、抱睡,一系列操作后,孩子还是精神兴奋,不愿意睡觉,放床上就哭。当时已经晚上十二点多了,这位妈妈第二天还要上班工作。
所有的情绪一下子涌了上来,崩溃了,她把儿子丢到床上,对着他大喊:“你想干什么呀?为什么要这么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