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品格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3分钟
以下为《孩子的品格》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樊登:大家好。今天我们的作者光临请到的是大家的老朋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彭凯平教授。欢迎您,彭老师。
彭凯平:谢谢。
樊登:彭老师第二次来了。第一次带来的书叫《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那本书特别好,确实帮助了很多人。这次彭老师带来了他的新作,叫作《孩子的品格》,它的副标题是“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一般来两次作者光临的老师是很少的,为什么我又选了您的这本书呢?因为我读了这本书以后,觉得太需要让父母们知道怎么能够塑造一个拥有健康人格的孩子了。
彭凯平:是的。我们中国社会重视教育、关注孩子,这是我们的民族传统。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些科学的心理学的知识,所以我们写了这本书。
【控制情绪需要智力】
樊登:关于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怎么能够帮助到人,我希望大家去听《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就打好底了。那接下来我们说,一个孩子怎么才能有阳光、健康的心理。
书里第一章就是关于如何引导情绪力的。我们经常看到,很多青少年在家里的时候,要么很沉默,要么很暴躁,没法跟父母好好地对话,这可能是很多家庭的常态。甚至有很多孩子是学霸,学习成绩很好,但只要你惹到他,他就“炸”了、急了。那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彭凯平:我们以前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情绪是一种自发的、被动的反应,它不受自己控制。现在我们发现,我们要纠正这个观点。情绪其实是理智的一种反映,在某种程度上二者是不可或分的。我们以前总以为大脑左半球、右半球的分工非常明显,甚至有人会说某个人“情商高、智商低”。其实我们现在发现,二者相辅相成。所以情绪其实也是一种智力。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兼校长彼得·沙洛维,就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个概念。
这个能力是可以锻炼、修炼的。有很多办法可以帮我们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情绪,比如我们可以做情绪调节,我们可以转移情绪,我们可以做一些行动。总而言之,就是情绪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的意识、努力,包括我们的认知来加以改变的。知道这一点的话,其实就会对很多人有帮助,因为我们总以为情绪是不由自主的,是控制不了的,其实情绪是可以被控制的,关键要用科学方法去做,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具体的方法。
樊登:您跟大家讲讲,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
彭凯平:我曾经提出来“八正法”,就是最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就是深呼吸。因为人在焦急、生气的时候有个习惯,就是呼气会特别快、特别重,所以有个词叫“气呼呼”。反过来,如果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要猛吸几口凉气,这其实对自己是有帮助的。
抚摸身体也有帮助,现在我们发现摸胸、摸肚子、拍手、拍胸都对人有帮助。所以我们经常说,大猩猩在捶胸顿足的时候好像是在发脾气。它确实是在发脾气,也是在舒缓自己亢奋的情绪。我们人也可以通过一些抚摸身体的动作来舒缓情绪。
还有闻香,香气也能很快地安抚我们的情绪,所以中国古代有句说法叫“君子佩香”。英语有个常用的表述,叫作“闻一闻玫瑰的芬芳”,其实也说明香气有助于情绪的缓解、调节。
当然还可以沟通、交流、谈心、说话、运动、冥想,这些都能对情绪有帮助。
还有一个以前我没有想到的特别有意思的方法——写作,包括写日记、写诗。所以歌德(德国戏剧家、诗人)当年想自杀,他就写了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写着写着,他自杀的想法就消失了。所以我觉得,樊登读书的听众除了听我们讲、看我们的书,其实也可以写一写感想,这会对心情有很大的帮助。
【小孩撒泼打滚怎么办?】
他在撒泼打滚的时候,首先要引导他做的就是缓解情绪,就是我刚才说的吸气、安静下来。或者是拥抱他,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让他发作,这是第一步。如果你在他发作的时候惩罚他,只会使他的行为变得更加极端,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第一步就要控制他的情绪,刚才说的“八正法”是可以有帮助的。
第二步,就是要积极地开导他,让他自己去设想:如果不这么想、不这么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第三步,就是要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去关注一些积极的方面,去看书、听音乐、跑步,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因为当我们关注那些消极的、不愉快的、痛苦的体验的时候,出现一些哭、闹、叫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教不到五岁的孩子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很难的,你只能让他转移、升华自己的情绪。
樊登:我能不能这样理解,您刚才讲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五岁以前,父母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示范作用。当出现了这种糟糕的状况的时候,父母能够不着急、不“疯”——有很多父母自己先“疯”掉了。到孩子五岁以后,父母再开始刻意地训练他的情绪控制能力。不要在五岁以前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他做不到。
彭凯平:对。人的心理发展是有自然规律的,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和能力,都是先天具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