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6分钟
以下为《战安庆》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人生如海,好书是帆。各位好,今天我们要讲一本让我读后大呼过瘾的好书,叫作《战安庆》,它的副标题是“曾国藩的中年突围”。大家说我们讲过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书了,就是《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那本书是比较概括地写了曾国藩的一生,而今天这本书则聚焦于曾国藩人生当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就是从开始练湘军到最后打下安庆这一段极其困难的时期。
作者用“放大镜”放大了曾国藩在这个过程当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细节,让我们能够对曾国藩有进一步的了解。曾国藩这个人真的值得一读再读,因为他总是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多激励和启发。他在那个时候完成的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最初咸丰皇帝让曾国藩办团练的时候,对这件事没有太大的指望。但是没想到,最后竟然就是靠团练组建的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
这本书里边有一个观点特别让我佩服,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打赢这场战争,是因为曾国藩是一个“穿越者”。曾国藩没打过仗,他是一个纯粹的书生,为什么能够越打越厉害,使湘军的战斗力如此之强?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曾国藩带着现代的思想打古代的仗。曾国藩在跟着老师学考据学的时候,最大的一个收获是什么?大家知道,考据这种事情必须“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它跟过去的孔孟理学是不一样的。理学(包括心学)不讲究证据,讲究体悟,但是考据学讲究的是证据。曾国藩在研究考据学的过程当中,养成了接近现代的学术思维方式。这使曾国藩明白,过去的兵书只能参考,不可过分当真。他的办法是打一仗赶紧总结,这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学习、循环迭代经验的过程。
那我们从头来讲这个故事,首先是曾国藩书生从戎。咸丰二年七月廿五日(1852年9月8日),曾国藩赴江西主持乡试,在安徽太湖县接到了母丧的消息。根据古代的规定,母丧,官员应该回家丁忧。所以一个月以后,曾国藩回到了湘乡县荷塘镇白杨坪老屋。咸丰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53年1月21日),曾国藩收到了皇帝的圣旨,让他以“在籍大臣”身份,帮同湖南巡抚办理本省团练。这并不是一个官职的任命,只是为了减少匪源。
当时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因此太平天国一号召,说“我们造反了”“我们都是兄弟”“一起信上帝”,大量的老百姓就加入叛乱的队伍当中。所以,清王朝和太平天国的兵力对比是非常悬殊的。于是皇帝说你们这些官绅别闲着,你们办点团练,把这些老百姓团结在一块儿,维护乡里的和平,至少能够减少匪患。曾国藩一开始不以为意,他觉得太平军成不了气候,等看到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兵败自尽、湖北提督被杀时,他才开始紧张,明白这个匪患闹大了。最开始的团练部队,一共就是一千精锐,曾国藩就从这里起家。“一朝心定,就当仁不让、百折不挠。他与郭嵩焘一同起身,在湘乡县城会合了朱孙诒、罗泽南、王錱(zhēn),点齐一千精锐团练奔赴省城。”这一千精兵就是湘军的开始。
曾国藩到了省城以后,因为没有正式的官职,他就给自己立了一块牌子,叫作“湖南审案局”(我们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讲过)。曾国藩认为时局之所以乱,是因为有很多“当审不审之案”,就是很多案子放着不管,官方没有作为,所以有很多“应办不办之案”和“当杀不杀之人”。所以,他决定自己弄个小法庭开始审案。这个审案局在数月间杀了两百多人,要么直接杀死,要么乱棍打死,手段都比较残酷。他主要杀的是乱民,还有给这些乱民提供乱因的人。因此,人们给曾国藩起了一个外号叫“曾剃头”。曾剃头这个外号,不是因为后来曾国藩打太平天国,而是因为他在湖南审案局的时候杀人太多。曾国藩这样做的理论是什么呢?你看到火就会感觉很危险,烧得熊熊烈火,但你平常听说被火烧死的人少;水看起来很柔和,没什么危害,但是被水淹死的人很多。因为老百姓觉得水不可怕,反而容易被水淹死。因此政府应该“火烈民畏”,让老百姓知道犯法是要杀头的。
曾国藩练兵的钱从哪儿来呢?上面不批钱,他也没有官职。曾国藩的办法就是士绅包税和劝捐。就是让有钱人捐钱,不捐就勒捐,甚至把有钱人的家人绑来逼他们捐钱,总之一定要把这个钱收上来,用于组建湘军。所以,曾国藩在当时被叫作“官场野蛮人”。在曾国藩那个时期,官场流行的是什么?就是“多磕头、少说话”。到了晚清的时候,官场效率确实已经极其低下。这里边有几个例子特别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