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永远的女儿》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各位好,今天我们讲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叫作《永远的女儿》。一直有人给我留言,说希望我讲一本帮助失独家庭的书——一个失独家庭的家长如何走出伤痛,以及我们不要追悔莫及,而要更早地关注孩子早期的变化。所以今天讲的这本书,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看到,家长们应该更早地了解和关注需要帮助的青少年。
这是一本纪实作品,作者叫琳达·科林斯,她是一个在新加坡工作的新西兰人,做新闻工作。她的女儿,在2014年的4月14日这一天,跳楼自杀。这个故事是从“起床时间到”开始的。
这一天早上六点四十五分,按照以往的规律,孩子应该起床了。妈妈已经做好了早饭,结果起床时间到了以后,她发现十七岁的女儿维多利亚没有出现。于是她到房间去找,没有人,然后在整个公寓找了一圈,都没有人。
作者和她的丈夫就有点慌神,不知道这孩子跑到哪儿去了。他们在想维多利亚是不是突然出去跑步,或者做什么其他的事情去了。就在他们慌乱地到处寻找的时候,作者突然想起来,自己在今天凌晨的时候做了一个梦。在梦中,她梦到了自己的女儿在朝天上飞,一边飞一边跟她说:“我自由了!你们也自由了!”就在这个时候,伴随一阵摩托车响声,他们小区的保安莫汉来敲门,还没有说话,他就已经泣不成声。就是这个保安已经哭了,跟他们说“跟我来,发生了一些事”,于是把他们带到了现场。
车子来到山的另一边,在一座面朝热带紫檀、香灰莉树和粉白双色叶子花的公寓楼附近停了下来。公寓楼下已经聚集了一群人,其中既有各个年龄层的新加坡人,也有正抱着彼此哭泣的年轻菲佣。现场的警察有的骑在摩托车上,有的站在附近做笔录或打电话。黄色的警示胶带将人群与他们关注的对象分隔开来。
她的双臂交叉在脑后,仰面躺在一楼停车场通往大堂的浅黄色水泥砖小径上,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她的双眼紧闭,在我看来十分安详,却又充满懊悔。她的脖子是倾斜的,一只手臂扭曲着,看上去十分奇怪。
我感觉不知所措,仿佛这世上有什么珍宝就这样凭空消失了。一缕灵魂腾空远去,剩下的这副躯壳看上去和我的女儿很像,但那不可能是她。……我的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加快脚步冲向尸体。警察拦住了我,语气坚定地告诉我,必须等到督察过来。马尔科姆啜泣着、哽咽着,嘴里一遍又一遍地念着“不,不,不,不要啊,维多利亚”,然后竭尽全力地挣脱了束缚。他冲到维多利亚的身旁——感谢上帝——哭着亲吻了她的脸庞,却被一名警察拽开了。
马尔科姆是维多利亚的父亲,但是他和琳达还没有结婚,他们是同居了二十多年,但没有结婚。
警方支起了一顶小小的蓝色帐篷,遮住了尸体。我多么希望维多利亚能够站起来说:“你们上当了!该露营了。”
这是案发现场的情况。
回到家以后,作者就开始不断反思。每个人面对这样的事,可能都会一点一点地梳理过去发生过的所有细节。
我回想起上个星期日,这个家还没有支离破碎的最后一天。知道维多利亚那时已经尝试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所有的回忆仿佛都遭到了玷污。那天早上,我给她泡了一杯咖啡。她喋喋不休地说着话,看上去十分快活。谁知在几个小时前,她就站在公寓楼的高处,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难道她那天溜回家后只是在装样子,心里早已下定决心,第二天一早就要最终赴死?还是她一整天都在犹豫,寻找着还要继续活下去的信号?我觉得是前者吧。她已经为自己的死亡设定了最后期限,无法再多上一天学。整个星期日就是最后的告别。我重温着所能记起的每一段回忆,苦苦思索着自己是否在某一刻说过什么可以令她回心转意的话。
这一点对于很多家长来讲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就是孩子在做出这样决绝的事情之前,你可能看不出丝毫痕迹。有很多家长说孩子一切都很正常,昨天还好好地跟我们玩,开开心心的。
而且学校里有一种隐形的霸凌,这种隐形的霸凌来自校方特别重视成绩,所以成绩好的或者家境好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圈子,这些圈子里的学生对其他人会恶语相向、讽刺、挖苦、起外号、孤立别人。虽然没有发展到伤人的状况,但是言语上的虐待和行为上的孤立,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霸凌。这本书也在提醒我们:在学校里,隐性的霸凌给孩子造成压力是很大的,家长们应该重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