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本文约需8分钟
以下为《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音视频对谈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樊登:人生如海,好书是帆。各位好,今天我们来讲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叫作《藏在成语中的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杨眉教授一直在研究一个话题,叫作“心理学的术语力”。我对这个概念非常有兴趣,所以就专门请到杨眉教授,来到咱们的演播间。欢迎您,杨教授。
杨眉:谢谢樊老师。
樊登:您先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作“术语力”吧。
杨眉:好的。这是一个我生造的词,我在做心理教育和心理学科普的过程当中,发现任何学科都有一个概念系统,或者说术语系统。所以如果想做科普的话,从术语入手的效果就会非常好。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的一些概念,像“共情”“原生家庭”“情绪管理”,其实都是术语。每一个术语都是一个小理论,就像一个小集装箱一样。当你知道了这些概念的含义以后,再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感觉就会不一样。
樊登:就比如说“PUA”(原意为“搭讪艺术家”,现在一般指一段关系中,一方通过精神打压等方式对另一方进行情感控制)。以前人们对这件事没概念,但是现在一说“PUA”,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也可以预防了。
杨眉:对。
樊登:但这样会不会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有的人会过度地贴标签,比如说我给一个员工提意见,他就说“你PUA我?”。
杨眉:有可能,完全有可能。不过我觉得,就像樊老师讲书时讲过的“成长型思维”,如果他真的有成长型思维,就不会那么固化地理解这个概念,觉得你一定是这样,于是给你贴标签。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取决于我们每个人吧。
樊登:用术语来传播心理学的概念和知识,您觉得是非常高效的一种方法吗?
杨眉:对。
樊登:所以您写了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成语当中的心理学。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们对这些成语都很熟悉,有时候张口就会说,但是不知道这些成语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心理学含义。您把书中的内容分成了三个模块是吗?
杨眉:这三个模块是我个人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你去网上查有关心理健康的定义,会看到有很多种。开始的时候,我也用这个定义,用那个定义,但是后来我突然发现这些内容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三大块。第一块就是自我认识和认识他人。如果我是一个能够真正地认识自我的人,那么我对他人的认识也能够比较客观。但如果我对自己认识不够,比如我是一个自卑的人,客观来说,我的水平其实不错,但是由于多重因素导致了我的自卑,那么他人的眼光,或者一个善意的、客观的指正,我就都会认为是他看不起我。所以自我认识和认识他人,对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特别重要。
第二块就是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如果我们能够接纳自己,我们很自然就能接纳他人。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总跟别人闹矛盾,其实他本质上是他跟自己过不去。一个能够自我接纳的人,他看待这个世界便是什么都可以讨论的,可以……
樊登:可以接受的。很多不幸、痛苦发生了以后,他都能够跟自己和解。第三个模块呢?
杨眉:自我成长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因为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我认识了自己、接纳了自己,剩下的就是要继续往前走,也就是要成长。但光是自己成长是不够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因此一定是要和他人共同成长的。所以后来我在讲课或者写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用这个框架来介绍心理学的。
樊登:听您这么一概括,人生就这么三件事。
杨眉:这是我的个人观点。
樊登:我觉得挺对的,你看到各种心理问题,基本上都能够在这个框架之内得到解释——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不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