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能弘道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读完本文约需7分钟
以下为《孔子:人能弘道》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读书APP的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各位好,今天给大家讲的这本书叫作《孔子:人能弘道》。
今天中午和咱们上海交大老子学院的王院长在一块儿吃饭的时候,说起来下午要讲这本书,他很意外。他说,你怎么会讲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的流传并没有那么广泛,而且这书的作者也不是像杜维明那么有名气的学者。他是复旦大学毕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后来留下来当教授的这么一个学者。
我觉得他这本书写得弥足珍贵在哪儿呢?他这本书最先是用英文写的,然后翻译成中文,所以它是一个给外国人介绍孔子的读本。所以他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非常冷静、清晰、理智地把孔子介绍得非常清楚,就特别适合我们来了解他。
杜维明教授也特别喜欢倪培明教授的这本书,他在后面的推荐语里面说,此书是对儒家——这一人类历史上也许影响最广、流传历史也许最为悠久的伦理和精神传统的深思和启发式的阐述,它具有高度的可读性并包含了许多有洞察力的观点。这也是我选这本书的原因,纯粹凭缘分。
然后拿到我手上,我就发现写得真的很清晰。它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翻译论语,而是对孔子的整个人生做的一个概括,特别有意思。
咱们首先来讲讲孔子的生平。孔子出生在什么时代呢?是中国乱了的时代。国际的史学家对中国的历史做研究的时候,都会对中国界定一个统一的趋势和分离的趋势。中国有几百年统一的趋势,然后就接着又有几百年分离的趋势。这个分离的趋势当中就会出现三国,出现南北朝,出现五胡乱华,出现这些分裂的状态。虽然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唐朝也是在分裂的趋势当中。
孔子的那个时代正好是分裂趋势的开始,就是春秋的时候,整个周朝已经不行了,然后各个诸侯开始强大。而且到孔子那个时候,已经乱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连那些篡夺了王位的家臣也开始杀他们的主子,所以整个国家经常会有当权者被杀,变得很混乱。
在这种情况之下,孔子出现了。他认为要解决这个乱七八糟的格局,需要通过不断地教化和学习来进行。在那个时代,孔子是做什么事的呢?按照史学家的讲法,他做的基本上就是一个培训班加职业介绍所。他那个地方既教你东西,礼、乐、射、御、书、数都教,同时还给你找工作,所以他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找到一个不错的归宿。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做培训班和做职业介绍所的人都存在,只有孔子能够成为圣人呢?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宫崎市定中国史》,是日本一位非常著名的京都学派的史学家所写的中国历史。当中讲了这一段,他说,孔子是在所有这些人当中最强调理想的一个人,他绝不仅仅是教学生怎么样去混口饭吃,而是教你怎么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这跟柏拉图在西方的地位是一样的,柏拉图也说哲学的目的就是让你成为更好的人。孔子希望我们成为君子,成为圣人,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让一个社会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他心中对社会有理想,对个人的发展也有理想,所以他能够跟别人不一样。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陬地,所以经常有人把他叫作“陬人之子”。他爸爸叫叔梁紇。据说他爸爸身体很高,很强大,然后很有力量。有一次跟别人打仗的时候,他爸爸一个人用手举着那个掉下来的城门,然后让所有人跑了过去。就有点像《隋唐演义》里面的熊阔海,那个形象基本就是按孔子爸爸来构造的。
叔梁紇这个人比较倒霉,他一直生,都没生过儿子,一直就生女儿。前面大概生了有八个女儿,终于生出了一个儿子,还是一个残疾人。就是觉得有点呆,有点瘸,叫孟皮,这是孔子的哥哥。
后来叔梁紇说,不行啊,这样下去无后啊,所以就在他六十岁的时候娶了颜徵在。颜徵在就是颜回的那个颜,所以怀疑孔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可能多少有点亲戚关系吧。那时候人也不多,所以他娶了颜徵在这个十八岁的姑娘。
后来颜徵在就祷于尼山。尼山这个地方,现在去济南路过还会看到,他们会告诉你,这就是尼山,是一个不高的小山。她在那个地方祈祷,祈祷回去就怀上了孔子,所以给孔子起名叫孔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尼就是尼山。然后他的脑袋长得像一个小山丘一样,脑袋长得比较高,额头也比较高,所以叫孔丘,这么来的。
后来大概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爸爸就去世了,所以孔子对他的爸爸基本上没有什么的记忆。十七岁的时候,妈妈也去世了。妈妈去世的时候,孔子已经完全懂事了。因为孔子十五岁“志于学”,也就是说他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于学习。在《论语》当中有这么几句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能就是十五岁志于学的时候常说的话。
还包括“入太庙每事问”。孔子经过太庙,太庙是搞祭祀的地方,进去以后,这个也问那个也问。这个是干什么的?这个东西叫什么?为什么放在这儿?他老问。后来旁边人就笑话他说“孰为陬人之子知礼也”,谁说这陬人之子知道礼呢?可见孔子当时已经有一定的名气了,他应该属于少年天才一类的,因为是十五岁的一个小孩,大家都已经知道他了。谁说陬人之子知礼呢?他“入太庙每事问”,他啥事都要问。
然后大家把这个话传到孔子这儿了,孔子说:“是礼也。”就是入太庙每事问这件事本身就是礼,你得恭恭敬敬地搞清楚这件事,尽管你心中可能会知道,你也应该向别人求证。
所以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意味着他三十就已经开始招学生了,他三十岁就有学生了,有了事业。实际上,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都会,有七十二人,非常厉害了。七十二贤人中,能够在《论语》中被提到名字的有二十二个,《论语》当中整个出现过名字统计下来只有二十二个学生,非常难得。
然后在庙里边坐着的叫“十哲”。九个人曾经担任过非常重要的官职,其中有三个人做到了季氏宰。季氏宰,你现在听起来觉得像个小官,不就是季氏他们家的宰相吗?就是家宰,家里边管事的总管。这算什么官啊?各位,季氏宰是当时普通人所能够做的国家最高官职,季氏宰以上的所有官职都得靠世袭才能取得,这都是贵族才能做的。所以普通人能够做官做到最大的就是到季氏家做宰,像冉有、子路,这都是做大官的人。
然后在公元前501年,孔子已经五十岁了,他被任命为中都令,中都令就相当于是首都市长。据说他治理了这个国家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吧,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晚上不用关门,然后东西丢了也能找回来。
后来又没过多久,他又被提拔为司寇,司寇就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所以大家说孔子光会说,不能干活,是不对的。孔子其实挺能干活的,而且干得非常好。
结果运气不好的是,在他五十五岁的时候“胙肉不致”。“胙肉不致”是什么意思啊?古代的人给祖先们祭祀,祭祀完了以后,皇帝要把肉分开,分成一片一片的,然后给每个大臣家里边都送一份,这叫“胙肉”。结果孔子在家里边等,等了半天,发现没人送。为什么呢?
这里面的背景是,当时鲁国确实强大起来了,鲁国已经越来越厉害了,然后齐国当然不希望鲁国强大。因为所谓“齐鲁之政”,虽然“是兄弟也”,但是两个国家竞争也很厉害,都不希望旁边那个壮大。所以齐国就派人给鲁国送了很多美女,送了很多乐诗,让鲁国的国君他们都高高兴兴地玩,然后这些人就疏远了孔子。
孔子就觉得很生气,因为他觉得“胙肉不致”就代表着轻视。士可杀不可辱啊,所以孔子就走了,说那我不干了,然后就走了。但他还不真走,他把车队带到边境线上,待了三天。待这三天是什么意思?看看国君要不要追过来。如果国君派人追我回去,那我还是可以继续回去给鲁国干,毕竟是司法部长。
结果待了三天,人家也没来找他。没办法,他就接着走了。从此开始一件事——周游列国。所以周游列国是孔子五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的,然后一直走到了六十八岁。算一下,十三年,也没有多远。他周游列国是哪些地方呢?基本上都是山东、河南、河北,大概就这一点儿地方。他连陕西都没去过,因为古代儒生不去陕西,就是在那一片地转。然后转了十三年,各个国家,鲁啊魏啊齐啊什么这些地方都去。
六十八岁的时候,孔子被人接回了鲁国。他们说,家里边的孩子们也都长大了,需要你回去看看,看看你那些弟子们都干得怎么样。他就回去了。回去以后,人就开始进入老年了,因为六十八岁才回到鲁国。
孔子六十九岁的时候,他的儿子孔鲤就去世了。孔子就这一个孩子,因为他生这个孩子的时候,鲁君给他送来了两条鲤鱼,所以为了纪念鲁君送的鲤鱼,就给孔子的儿子取名叫孔鲤,鲤鱼的鲤。
然后孔子七十岁的时候,颜回去世。这个事对孔子的打击非常大,孔子说“天丧我”,老天爷这是要杀了我啊。然后旁边的人就劝他说,夫子,你不用这么难过吧?死了个学生,你稍微节哀,别这么难过。孔子说,我不为这样的人难过,为什么样的人难过啊?就是这样的人就是最好的学生了。
孔子在整篇《论语》当中,唯一永远都使劲表扬的那么一个人就是颜回,孔子甚至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资质都不如颜回好。所以他是倾尽了全力,把这一辈子的精华全都给颜回了。结果颜回死了,在孔子大概七十岁的时候死了,颜回当时大概三十多岁。
另外一个最爱孔子的学生叫子路。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学生,子路是最爱孔子的学生,子路是属于愿意为孔子去死的那种人。他原来是个强盗,经常劫道,被孔子收服了,孔子打仗也比他打得好,所以子路就特佩服孔子,跟着孔子变好了。子路其实比孔子只小九岁,他年纪其实也不小了。
当时魏国大乱,子路就问孔子,魏国请我去辅佐他们的太子,你说我去不去?孔子说“危邦不居,乱邦不入”。那个很乱的地方你最好别去,那地方危险。但是子路说,我觉得大丈夫干这一辈子总得有点机会能够伸张一下能力,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去试试。那就去吧。然后子路到城门口的时候,说城里边已经乱了,城里边的人已经蜂拥朝外跑了,已经杀起人来了,很严重了。
有个孔子的学生就跟他讲,快走快走,里边杀人了。子路不,子路说,既然咱们已经答应了帮人家解决这个问题,咱们就要去。所以子路就逆着人流,走到皇宫里面,把太子抓住,保卫住太子,然后就拿着刀往外冲,因为他打架很厉害。结果寡不敌众,别人人太多了,他可能也没劲了,然后一刀过来把他那个帽子打歪了。
打歪了以后,我觉得这个人肯定是精疲力尽的,他不会随随便便就这样就死了。精疲力尽了以后,他就说,孔子教诲,君子死的时候帽子要正,帽不能歪,所以就是把那个帽子要扶正,“正其缨”,把那个帽子扶正。然后“害之”,就是周围的那些士兵一拥而上,把他剁成了肉酱。
子路这个人,如果你真的读《论语》的话,你会发现,你特别喜欢他,因为他特别好,特别直,很有意思。他经常跟孔子吵架,经常会质疑孔子,所以他是《论语》当中性格特别鲜明的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就这样惨死了。我觉得这可能会是孔子的一个心病,因为孔子在他在之前就曾经讲过,子路这个人“不得其死”,他说这个人肯定不会是好死。因为子路这个人老惹祸啊,经常有侠义气质。
孔子大概也会算命,因为他写过《易传》,研究《周易》,所以他就说子路“不得其死”,没想到被他一语成谶,子路就真的被剁成肉酱了。后来有人就来找他汇报说,子路死了。问怎么死的,说剁成肉酱了。这汇报人也真是不会说话,就直接这么讲了。孔子当时正在吃饭,孔子因为吃饭的时候喜欢吃肉酱,他一听到就说,拿走拿走。从此以后,孔子再也没有吃过肉酱。这就是七十二岁的时候,孔子又遇到这样的打击。
然后七十三岁,孔子去世了。孔子去世之前发生了一件事,叫“获麟”。我们讲“获麟”,就是老人家可能会出问题了。什么叫“获麟”啊?郊外捕获了一个怪兽,这个怪兽谁都不认识。后来大家说,孔子见识比较多,让孔子来看看吧。孔子跑出去一看,是麒麟。然后孔子就哭了,他说,你怎么会被抓住呢?哎呀,你怎么跑到这儿来了呢?真是倒霉。然后这麒麟死了,所以孔子看到这个麒麟被抓、死掉,孔子就觉得自己的天命也快了。
最后陪在孔子身边的人是子贡。子贡是当时的首富,各个国家的国君对待子贡都是像对待国君一样的礼仪。